传播艺术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首页>绘画
 关键词推荐
 浏览中国网栏目

我所熟悉的詹建俊

亚博备用网址 | 时间: 2009-02-13 17:07:18 | 文章来源: 中国文化报

  文/靳尚谊

  詹建俊和我是同届的同学,他毕业后留校读研究生,后来又考入苏联专家授课的油画训练班。在我们读本科时,美术学院还没有油画专业,课程就是素描和水彩。创作课的作业都是年画、连环画、宣传画等。虽然研究生留校的时候也画了几张油画,都是很不正规的。像我们这一代人,真正学油画就是从这一年开始,也就是1955 年春天。詹建俊在班上很优秀。当时在中央美院油画训练班学习的一共有四个人:侯一民、詹建俊、尚沪生和我。詹建俊、侯一民是我们之中成绩非常突出的,毕业之后就到了油画系。进入了“第三工作室”(董希文工作室)任教,在董希文先生去世之后就由他来主持工作。

  詹建俊的毕业创作《起家》在当时获得了巨大反响,参加了“世界青年联欢节”的美展,并获得“世界青年联欢节国际美术竞赛”铜奖。在中国美术史上,中国画是我们的传统,油画引进的时间很短,长期处在动荡的环境中。直到1955 年全国才开始正规地研究油画基础问题。现实主义创作是向革命历史博物馆提交的任务,1952 年博物馆的筹备初期就提出需要一批历史画,之后在1956 年、1959 年又分别有两批大的创作,这三批创作促成了中国油画中情节性现实主义题材的出现。詹建俊在1959 年创作了《狼牙山五壮士》,1961 年创作了《毛主席在农民运动讲习所》。从毕业创作《起家》到1959 年的《狼牙山五壮士》,詹建俊在油画的情节性创作中已经是非常出色了。

  詹建俊是较早对油画的现代意味进行探索的油画家。他对画面的处理概括性、象征性的元素比较多。他的《狼牙山五壮士》,在创作初期还在油画界引发了争议。在历史画里他开始使用象征性的处理办法,画面抓住了五壮士跳崖的瞬间,人物的组织不是自然的真实,而是象征性地把人物和太行山连为一体,具有纪念碑的效果。这样的创作手法在当时是比较新潮的,虽然有人提出了质疑,但他还是坚持了下来。

  在上世纪60 年代初,詹建俊到新疆写生,创作了一批描绘新疆风景和人物的作品。从那时,他就着手于比较现代的探索:画面单纯、平面化,色彩饱满强烈,具有很强的形式感。当时在油画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上世纪80 年代后,詹建俊创作的《高原的歌》,以红色为基调,描绘骑着牦牛的藏族妇女沐浴在阳光中走来,获得了北京市美展一等奖,第五届全国美展二等奖。这件作品在当时是比较新颖的、具有一定表现性的,处理手法也很少见。在1984 年的第六届全国美展上,他的作品《潮》获得了金奖。这也是一幅表现性很强、奔放大气的作品。此后,詹建俊的创作出现了变化,比较大的题材的创作渐渐少了,而转向其他题材的创作,同样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1987 年,他的风景画作品《回望》赴苏联、波兰、捷克斯洛伐克3国展出。他还创作了很多描写少数民族风俗题材的作品,近期他的藏族题材作品,还参加了写实绘画展。其实,早在上世纪80 年代初,我们一起到新疆塔吉克地区深入生活,也画了很多写生,后来他所创作的塔吉克系列作品都是那次深入生活的结果。

  油画在中国的历史比较短,建国后才得到了大规模的发展。詹建俊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油画家的代表人物,从基础到创作他都有着深厚的艺术造诣。他的基础雄厚扎实,创作紧随时代,画面总是色彩强烈、笔触粗犷、感情奔放而具有震撼力,并且采用浪漫主义手法,在中国油画领域获得了很高成就。在和詹建俊的交往中,我向他学习了不少东西。他是最早对形式感进行探索的油画家;他不仅关注造型,而且在画面构成的处理上都是非常敏感的。他也是在中国油画界对现代感进行研究的先驱者之一。虽然现在看起来,他的作品属于传统的,但是在当时的历史情境下,特别是在上世纪60 年代初的新疆写生所创作的作品,都是富于开拓意义的。

  詹建俊的创作环境一直没有离开美术学院,但他的创作与整个时代紧紧联系,从未游离于社会之外、从未脱离生活,就像是一位时代的歌手。

劲风(油画) 詹建俊

狼牙山五壮士(油画) 詹建俊

 

下一页陈坚与《公元》的缘分
上一页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亚博备用网址论坛 >>
发表评论
昵 称 匿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