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关于中国美术改革的主张及其现实意义

时间:2009-03-05 11:30:02 | 来源:肖辉

ID为15685的组件出现问题!

  [内容摘要]徐悲鸿是我国著名的国画大师,也是推进中国美术改革的先驱。本文梳理了徐悲鸿对中国美术改革的基本主张,并探讨了其现实意义。

  [关键词]徐悲鸿;民生命运;师法造化;大画意识

  《中国油画》近期提出了"真诚心态,关注现实,民族精神,多样探索""自主创造"的主张,这势必对中国美术,乃至世界美术带来巨大的影响。此时,如能进一步重览徐悲鸿在二十世纪初就提出的"关注民生命运、使塑造形体的技术在当时就更具先进水平、将西方精湛的写实技巧融入中国绘"的改革主张及其实践作用,就会更加清晰地了解中国美术的前景。

  一、第一次提出"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画之可采入者融之"等改革中国画主张

  徐悲鸿在潜心研究古今国画的基础上,1918年在《中国画改良论》中第一次提出了振聋发聩的"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画之可采入者融之"中国画改革主张。面对当时国画界盛行的门户派别,他独持"偏见""撷古人之长可也,一守古人之旧,且拘门户派别焉不可也""爱写山水者,作物多山水。爱人物花鸟者,即多人物花鸟……若妄自暴弃,甘屈屈陈人之下,名曰某派,则可耻熟甚。且物质未臻乎极善之时,其制作终未得谓底于大成可永守之而不变。初制作之见难于物质者,物质进步制作亦进步焉,思想亦然"19471015,还专门举行记者招待会,发表书画谈话《新国画建立之步骤》,阐明:"征诸国家之需要与学生之志愿……建立新中国画即非改良,亦非中西合璧,仅直接师法造化而已。但师法造化者,非一空言即能兑现,而诬注重素描便会像郎世宁或日本画者,乃是一套摹仿古人之成见"的主张,并解释说"我所谓的中国美术之复兴,即师法造化,采取世界上共同的法则,以人为主题,更以人民的活动为艺术中"。在十九世纪上半页,像这样"反对因循守旧、发展民族传统,吸收西方艺术的可取部分,已无可否认地影响了中国画坛" 。徐悲鸿研习西画的目的是回归东方,其高瞻远瞩和天才创造在其中国画的各方面都有体现。人物画方面,他第一个将表现充分的人体引入,从而大大加强了人物形象的力度,灵活多变的线条与虚和曼妙的渲染结合,使中国画对于体积、空间的表现力空前丰富。其代表作《九方皋》、《巴人汲水》刻画人物个性和深遂的内心世界,传神阿堵,呼之欲出。《愚公移山》更以排山倒海之势,讴歌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铮铮傲骨,它的浪漫主义手法、强烈的象征意义、令人叹服的写物造型,在中国画的发展历史中,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动物画方面,运用熟练的解剖、透视和记忆形象的非凡能力,捕捉最为传神的瞬间。他说:"美术之大道,在追索自然""吾所法者,造物而已。碧云之松吾师也,栖霞之岩吾师也,田野牛马,篱外鸡犬、南京之驴,江北老妈子,亦皆吾所习师也"。不仅如此,他还拓宽了中国画特有的寄情、托兴领域,在风雨中高鸣的鸡、与逆风拼搏的雀……都浸透了他不可遏制的激情和对民族振兴的渴望。如风似电、奔向光明的神骏更是"一洗万古凡马空",作为中国绘画的象征,出现在世界各地,代表着中国艺术的高峰。他取法西方古典写实绘画,力倡用"写实主义"改造中国画,强调"直接师法造化",特别是"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论,在中国画史上产生了划时代的效果,宣布了从顾恺之到任伯年一千多年勾红填色形式的大体结束和一代新形式国画的诞生。其在中国画发展方面的意义也可以从"中国现代绘画之父""中国画圣"的称谓中得到一斑。

  二、学兼中西,"多管齐下""使塑造形体的技术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就更具先进水平"

  早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徐悲鸿就已经在中国画、西洋画、美术理论方面形成自己的一整套理论,且给后人留下了丰厚的遗产,成为多管齐下的大师。国画方面"以写实主义为出发点",以"素描为一切造型艺术之基础"对写实与"写意"取辩证观,以西画体面关系与中国画的笔墨相化合并绘马、狮等走兽,在情思和艺术表现层面上已远过朗世宁和"岭南画派"。油画方面,在笔法、处理脏颜色、形色统一方面,做到了罗丹所说:"大师的眼睛,从不戴上别人的眼睛"。笔法:变化多端,除"运用色调渲染"做到"无遁形,无遁色"表现《浴》等一批色调差别细微、且能主动控制空间的作品外,还大量运用"""""",如中国的书法一样,是在""基础上的发展。""""结合使他的油画笔触豪放而不失之松散,轻捷而不失之单薄,"他发展了这种塑造形体的技巧,运用笔触,挥写而就"。用色:"创禁区、临绝境",将普蓝一类烈性颜色恰当的运用进去。把握全局时做到了"画画如吃食,最好吃的一口留在最后吃,最精彩的一笔,留在最后画"。使塑造形体的技术更具先进的水平"。,1927年,送交法国全国美展的9幅油画全部入选,令法国油画界赞叹不已。"20年代末、30年代初完成的史诗巨作《田横五百士》、《徯我后》,以不让西方的精湛技巧和逸气逼人的中国气派奠定了中国油画的基"


  三、关注民生命运,"落笔惊划长夜",使后来中国画家有了"大画意识"

  徐悲鸿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充满理想而又容易被绞杀,渴望人生而人生又经常困顿的时代。比如,1932年他迁居南京傅厚岗六号,取名为"危巢"。他在《危巢小记》写道:"古人有居安思危之训""抑于灾难丧乱之际,卧薪尝胆之秋,敢忘其危,是取名之意思也"

  作为经过"五四"新文化运动洗礼的一代艺术家,他对中国美术的现代取向有清醒的文化认识。"现代"这个概念在他那里,已不单纯是一个美术样式的指称,而是一种美术新质的憧憬和构想。在向西方艺术学习的过程中,所涉猎和研究的对象主要是欧洲文艺复兴到近代的绘画,但他在认识上却从西方美术遗产中找到了中国美术现代进程中所需要的现代内涵,这就是对社会现实和人的关注。于是,在他的作品中更加集中地表现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道德感与救彼苍生起的悲天悯人情怀。古往今来有多少画家也感喟世态与人生,但他们画的只是避世的山水家园或几枝寂寞花鸟,而徐悲鸿塑就的则是一批不屈不挠的民生群像,从而使中国美术第一次有了真正意义的"现代"作品。20世纪中国画家都有画"大画"的理想。展开宽阔的画布,或许更能够产生超越性的暇想和关怀。而就在这中国油画刚刚起步的年代,徐悲鸿就率先大笔挥就了《徯我后》、《田横五百士》等令国人为之振奋的作品。从形态上看,可以说那是他对伦勃朗《夜巡》、藉里柯《梅杜萨之筏》、德拉克洛瓦《希阿岛屠杀》的致敬。他曾经被那些欧洲的经典大画所激动,称叹"不愧杰作",但是,一旦自己经营巨构,他的关怀便落到了中国的"""人生"上,落到了时代的命运上,更将民族的命运和祖国的安危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从而为中国油画开启了"大画"先河[12]。或许可以说,后来中国画家的"大画"意识,正是从徐悲鸿那里继承过来的,在当时流行现代主义艺术之风的中国,他这种坚持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的现实主义立场,借历史画来表达对社会正义的呼唤,犹如黑夜中的闪电划亮天际,透出黎明的曙光"在当时的社会起到了'落笔惊划长夜'的效果。"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和谐和人文精神的不断体现,中国美术近年来产生了《公元一千九百四十五年九月九日·南京》、《阳关三叠》、《热血》、《嫰绿轻红》、《抗联组画》等一大批"关注民生命运""大画"。《中国油画》还发表了邵大箴"放眼世界,立足本土"的改革文章,并将"真诚心态,关注现实,民族精神,多样探索""自主创造"确立为中国美术近期创作的基本方向。现在,重览徐悲鸿在二十世纪初就提出"关注民生命运、使塑造形体的技术在当时就更具先进水平、将西方精湛的写实技巧融入中国绘画"的改革主张及其实践作用,就会更加清晰地了解中国美术的前景。

  

    Brief Discussion about Xu Beihong's Ideas on Innovation of Chinese Beaux-arts and Its Influence

  Xiao Hui

  Abstract: Xu Beihong is one of the great masters of Chinese painting, and is also a pioneer advocating innovation of Chinese beaux-arts. This article made a brief discussion about Xu Beihong's ideas on innovation of Chinese beaux-arts, and explored the influence of it on development of Chinese painting later.

  Key wordsXu Beihong; the people's fortune; naturalism;great painping consciousness.

 

 

凡注明 “亚博备用网址”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亚博备用网址”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亚博备用网址,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文章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