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声音

中国当代艺术批评的新倾向

亚博备用网址 | 时间: 2011-06-17 15:30:47 | 文章来源: 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高岭

中国学术界在上个世纪80年代学到了西方很多知识。尽管这些知识在传播过程中受到翻译的影响,有些粗糙。但我们要相信当时的翻译工作者的水平。当时翻译著作的内容框架和覆盖面比较起来其实已经概括了西方学术的基本架构。比如说,我们可以描述出西方从尼采开始的150年整体框架。就是在反思、否定二元模式开始向感性、非理性和经验、感觉、身体模式等方面的学术转变;同时,他们的触角也伸向了东方。

中国的模式也是这样,在1840年后开始反思自己感觉性、经验性、内化式的命题、概念和范畴。我们试图找到可以用论证、推导的逻辑思考的模式,这时候,科学主义、人本主义、理性主义大量地被引入进来。

到了今天,中国的艺术批评整体上已经掌握了西方学术批评的理论框架。把西方主要的艺术理论和艺术批评思想介绍和吸收到一个相当高的程度。现在对于那些“大胆求证”的人来说,是应该去思考如何能够融合、建构一种共享包容的、面向未来的艺术理论、艺术批评的时候了。

近几年,从国内一些展览和学术讨论话题可以看出来这个逐渐清醒的倾向。高名潞先生提出的“意派”理论;我本人早在2006年秋天在今日美术馆做过一个“中式意识”的展览,意在表达用中西融会的创作方式进行审美再造的一种艺术;陈孝信先生主张的“文脉”中国艺术;吕澎最近提出中国新绘画艺术的走向,他借用宋代的一幅画——“溪山清远”,表达了对中国当代艺术30年发展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