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博备用网址

《功甫帖》事件:有始无终

亚博备用网址 | 时间: 2014-09-22 16:00:49 | 出版社: 《中国美术》

[编者按]

在中国收藏界,2014年第一件热闹非凡的公案当属“功甫帖事件”。这件由宋代大文豪书写、仅有“苏轼谨奉别功甫奉议”这短短九个字的临别便签,在 2013年9月纽约苏富比拍卖中以822.9万美元(约合 5037万元人民币)的高价被上海收藏家刘益谦收购,随后在收藏界、美术界引起了轩然大波。从上海博物院专家的质疑到苏富比方面的回应, 从刘益谦将该作高调展出到各路学者纷纷发表对作品真伪的意见,从众多媒体的关注到事件背后的暗流涌动,一时间你来我往,热闹非凡。

关于一件藏品的真伪,鉴赏家有不同见解是很正常的学术问题。 但是,一个学术问题在今天这个充斥利益乱相、鱼龙混杂的大背景下, 也许并不那么单纯。我们在“功甫帖事件”发酵以后,从媒体和网民们的种种议论中可以感到,在对《功甫帖》本身的议论以外,还可以嗅到更多的异味。“发酵”这个化学名词,今天常常被用来形容新闻动态, 这很生动,也很有趣。因为,它不仅指事件的膨胀,也指它的变性。这膨胀或变性,究竟是坏事还是好事?这取决于我们对待事情的态度和 智慧。如果我们因《功甫帖》的真伪之争,从而引发出一些有意义的思 考;如果我们因一些沉实的议论而挥去浮躁、归于纯粹;如果我们由此向深、向广的议论,能够对当下或以后的收藏界有所裨益,那这“发 酵”就是一件好事。鉴于关于真伪的讨论已有很多,本专题在介绍事 件、发表一些鉴定方面新的论述见解之外,更多的是对这一事件不同角 度的、深入的“发酵式”思考。

《功甫帖》,已非只是那只有九个字的临别便签;“功甫帖事件”,更不仅仅是简单的、关于真伪的学术讨论。

特邀学术主持:郑志刚

《功甫帖》事件:有始无终

 文杨磊

古代名家书画,尤其是处于文化艺术顶峰人物的书画作品,每一次出现在拍卖场上都会掀起一阵大波,《功甫帖》也不例外。

2013年9月,中国传统中秋佳节欢庆之夜,纽约苏富比拍卖会上拍标为苏轼《功甫 帖》的作品经过6位电话委托者激烈角逐,最终由上海著名艺术品收藏家刘益谦以822.9万美元(约5037万元人民币)拍得。

《功甫帖》,二行九字,是苏东坡奉别友人郭功甫时所写的手札。历代藏家对其评价甚高,见著于安岐《墨缘汇观》、翁方纲 《复初斋文集》、李佐贤《书画鉴影》、张 珩《张葱玉日记·书稿》及徐邦达《古书画 过眼要录》等著作。李佐贤在《书画鉴影》 中记载,这幅作品被录在苏轼、米芾的四幅手札合册中,四件作品中,“苏书尚完好, 第二幅犹佳”。这里指的就是《功甫帖》。

拍卖的《功甫帖》整幅作品为立轴,包括四个部分:1. 苏轼《功甫帖》,上书“苏轼谨奉别功甫奉议”九字,钤鉴藏印九处: 有四方不可全辨半印,有清代安岐、江德量、张镠、翁方纲以及近代许汉卿的鉴藏印; 2. 同轴另纸装裱翁方纲小楷题跋和题诗,钤明代项元汴常见鉴藏印三方; 3. 同轴 另纸装裱翁方纲《功甫帖》双勾填墨摹本; 4. 同轴另纸装裱许汉卿题跋。

事件起于2013年12月21日《新民晚报》 署名为乐梦融的文章《拍自苏富比的〈功甫 帖〉被指伪本》。文中说:“上海博物馆书画研究部向本报记者透露了最新的研究成果,经过鉴定与考证,这件《功甫帖》 是‘双勾廓填’的伪本。”上海博物馆书画研究部的钟银兰、单国霖、凌利中三位研 究员,认为近期露面的《功甫帖》是“双勾廓填”自晚清鲍漱芳(约1763—1807)辑刻的《安素轩石刻》,其制作时间亦可定于清代道光四年(1820)至同治十年(1871)之间。文中简要提出了几条判断依据。文末说道,上博三位研究员的共同研究成果即将发表。记者在采访手记中还称:“作品是真是伪,关乎大事:欺世之作若能登堂,惑人耳目,贻笑后人。”

消息发表后,此事迅速成为各大媒体关注的热点。有的媒体甚至把此事列为2013年十大文化事件之一。

对艺术作品鉴定存在争议是正常的,上博三位研究员对拍卖的《功甫帖》的质疑本身也引来了质疑。对于上海博物馆三位研究员的做法,有的观察者表示奇怪:“从所有的社会反映来看,大家对上海博物馆的三位 研究员的半官方态度感到疑惑。通常研究员 不会对市场上的作品发表看法;但是这次他 们不仅发表看法,并且没有在一个学术著作中发表看法,而是在一家晚报上刊登文章, 给人一种闹事的感觉。”

《新民晚报》这则“抛针引线”般的消 息首先得到苏富比拍卖行的紧急回应。2013 年12月22日,苏富比在官方微博发表声明, 坚称《功甫帖》为宋代诗人苏东坡的作品, 没有接到近日媒体上所提到的声称此件作品 为伪作的所谓报告,并说“保留我方对此事 件的所有法律权利”。

处在事件“漩涡”中心的刘益谦此时觉得“有必要发表一份较为全面的声明”。2013年12月23日,他的第一份声明在“新浪收藏”网站发布。声明中,刘益谦低调谦虚 并不乏揶揄,他首先感谢上博书画部集合学 术力量对《功甫帖》的真伪进行探讨,希望上博三位研究员对《功甫帖》的判断能为收 藏家和民营美术馆的发展有所帮助,“他们 以官方的名义对《功甫帖》的真伪发出强大 的集体声音,这不仅可以使我个人避免可能 的损失,而且对整个艺术市场而言也是一个 积极的信号。这意味着以上海博物馆为代表 的官方权威机构将为艺术品市场保驾护航、 指引方向”;但同时他也对上博三位研究员 的发表判断的行为方式、研究方法和结论表 示不满,催促上海博物馆尽快公布完整的研 究报告;并表示,“在结论得出之前,作为 买家,我个人愿意保持中立”。

2013年12月23日,《新民晚报》又发文 称,有知情人士向上海电视台透露曾有《功甫帖》赝品流传出来,该报还报道了艺术品经纪人诸文进对于翁方纲的题跋的新发现, 认为目前问世的《功甫帖》真伪存疑。2013 年12月26日,刘益谦再次发表声明《我的困 扰与求教》,对上博和三位研究员责问:

首先,上博为何在大众媒体以官方的名义发布结论性的观点,这并非一般学术探讨的规范和行为。其次,对于上博的鉴定结论和目前所见的论据的疑问:

1. 张葱玉、徐邦达等老一辈过手此帖的专家没有提出这一疑点,上博何以提出“双勾填墨”之说?2. 原帖翁方纲的题跋也被判为伪作,证据何在?3. 此帖早年曾进出上博,上博官方的这次匆匆表态与此有无关联?

刘益谦称他创办的龙美术馆在这次事件中被卷入定性为“美术馆展出伪作”的漩涡。声明中还见刘益谦就“展出伪作”问题 “以牙还牙”地对上博反唇相讥。

同时,刘益谦对苏富比也亮明了态度: “如果真是伪作,我可以与苏富比交涉甚至退货。”苏富比拍卖规则一直有这样的条 款:有两位业界公认的专家提出拍品是赝品 的证据,他们就给予退货。

此时此刻,上博的三位研究员正在紧锣密鼓地准备鉴定报告,业内外都期盼着完整 报告的公布。

在此期间,《新民晚报》又陆续发表 文章,就该《功甫帖》是否伪作搜集各方意见,事件持续发酵、升温。

2013年12月21日,《新民晚报——文娱新闻版》发表消息称上 拍的《功甫帖》是伪本
 

2014年1月1日,单国霖的文章《苏轼〈功甫帖〉辨析》和钟银兰、凌利中的文 章《“从法帖中双勾”——谈〈刘锡敕〉、 〈功甫帖〉墨迹的勾摹性质》在《中国文物 报·收藏鉴赏周刊》刊出,论证刘益谦拍得的《功甫帖》是伪作。

首先,单国霖认为《功甫帖》是摹本。在单国霖的《苏轼〈功甫帖〉辨析》中,作者称,依据徐邦达先生的“着眼书画本身” 的鉴定方法和思路,首先从苏轼的笔法特 点入手,和苏轼的其他作品比较,“《功甫 帖》的用笔,大部分笔法较为丰润流畅,然而有些地方显得别扭”,他举此帖中“别”字为例,认为它的“最后一笔竖边框线呈 现不平整的波状曲线”,是“唯有对原本 进行摹写时用笔拘谨时有补笔才会产生的瑕 疵”。作者还从该帖用笔中一些细微地方如“轼”字“有些字笔划出现缺口或微凸墨 痕”、“奉”字牵丝出现的不自然来论证以上 诸笔法的瑕疵不合乎苏轼的笔性特点,认为是摹写。

其次,单国霖对该帖中的翁方纲题跋 的 真实性也提出质疑。单认为,该帖与北京故宫博物院、辽宁省博物馆所藏的翁方纲书迹“有较大差别”,翁方纲在题跋纸上所 钤的“翁方纲”、“宝苏室”印与《中国书 画家印鉴款识》上同文印比较,“细处都有差异”。

另外,单国霖说张珩先生、徐邦达先 生的判断依据可能是影本;而且张珩后来的 《木雁斋书画鉴赏笔记》里没有载入《功甫 帖》,令人生疑。

钟银兰、凌利中的文章认为,《功甫 帖》和《刘锡敕》伪本勾摹至《诒晋斋摹古 帖》情况雷同,该《功甫帖》墨迹是“双勾 填廓”《安素轩石刻》, 制作于清代约道光 四年(1824)至同治十年(1971)之间。

作者更加详细地叙述了他们的观点:1. 墨迹本所呈现的书艺与苏书公认的传世墨迹 差距甚远;2.“拓本”之书艺远胜于“墨迹 本”,更接近苏字书法特征;3.“墨迹本” 出现了石刻“拓本”特有的形态;4.“墨迹 本”中“苏”字末笔收尾透露了勾摹者对刻 石特有手法的不解;5.“墨迹本”中“议” 字长撇等笔划泄露了作伪者摹写时的参以己 意与漫不经心。

作者称,发现了该帖鉴藏、著录等相关

史实的破绽和矛盾,认为该帖墨迹并非安岐旧藏,其上的“安仪周家珍藏”印是作伪者制造安氏旧藏假象。作者还从“世家”骑缝印中发现破绽,认为此印也是从拓本中勾摹后仿刻的。

上博三位研究员的研究报告发表后,苏富比称,将提出自己的研究报告给予回应。 刘益谦认为,《中国文物报》刊登的“研究成果”是以上博三位研究员的个人名义发表,且两篇文章观点不尽相同、内容互相 矛盾,遂于2014年1月2日针锋相对地发表第 三篇声明,名为《回归学术,回归理性》,重诉了对上博及三位研究员的不满之后,认为 “《中国文物报》的‘研究成果’虽然是以个人的名义发表的,但文章的标题、行文语气、表达方式都符合正常学术论文的规范”。

1月13日,苏富比正式发布《苏富比对有 关苏轼〈功甫帖〉质疑的回应》。在针对上 博三位研究员的质疑运用考证对比的方式逐 条予以驳斥之后,他们认为,“双勾廓填” 是可以被识别的,“我们坚持苏富比拍卖公 司在拍卖图录上有关苏轼《功甫帖》所引用 的历代著录都是真实的,查有实据的......苏 富比成功拍卖的《功甫帖》不仅是一件历来 被肯定的苏轼书法原迹,而且是一件精彩的 独具坡公特色的佳作”。

事情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各界 人士纷纷从各个角度对《功甫帖》进行研究 2013年9月,纽约苏富比上拍的《功甫帖》(含摹本和题跋) 考辨,发表意见。2014年1月6日,收藏家朱 绍良在微博发表声明表示,若刘益谦忍受不 了各方的纷争,放弃《功甫帖》的收藏,他本人愿意购藏。面对朱绍良的公开表态,刘益谦对此事件发表个人第四度公开声明,称 “目前关于苏轼《功甫帖》争论正处方兴之 期,轻言放弃尚早。本人期望并相信这场前 所罕有的真赝论辩,最终将毫无悬疑地接近历史真相”。并恳请朱绍良先生“将胸藏之 学公布于世”。

2014年1月20日,朱绍良也发表了他的研究报告——《苏轼〈功甫帖〉考辨》,坚称《功甫帖》是真迹。

2014年2月18日,龙美术馆在北京召开 《功甫帖》新闻发布会。主办方展示了《功甫帖》原件,称以高清扫描图、高清背光图、数码显微镜放大50倍效果图否定了此前 上博专家指《功甫帖》为“清代双勾廓填伪本”的结论。

对此,上博三位研究员表示,如有学术必要则予以回应。2014年3月26日,钟银兰、凌利中在《东方早报·艺术评论版》发表《〈功甫帖〉辨伪新证》(上),通过首 次公布剖析现藏台湾中央图书馆翁方纲《复初斋文集》手稿本,完整披露了翁氏《跋苏 轼功甫帖》中的所有鉴藏真相:据翁手稿所 记,可以获知、还原安岐旧藏《功甫帖》确 有经明代项元汴、清初梁清标收藏递传之史实及其原貌。而苏富比“墨迹本”本幅并未 见项子京三印,梁清标二印亦不翼而飞,四 枚旧印的篆文书写笔画形态、文字内容及印 章规模大小等特征也与翁氏所记差异甚多, 明显属于两件作品。针对《功甫帖》曾入 藏上海博物馆的传言,上博还通过《东方早 报·艺术评论》首次公布了许汉卿先生寄存 以及入藏上海博物馆文物中均无《功甫帖》 的证据。

最近刘益谦正忙于龙美术馆(西岸馆) 开馆事宜,无法分身,虽称上博研究员论文 只发表了上半部分,目前不会予以回应,但 还是以实际行动表明了自己的立场:2014年3 月28日,龙美术馆西岸馆如期开馆,备受关注的《功甫帖》也以文献特展的形式与观众 见面。

此事件并没有结束,对于功甫帖的真伪考辨还在继续。《功甫帖》事件再一次揭示 书画等所有艺术品鉴定的窘困:最后的依据 在哪里?另外,这一事件中,本应各司其职 的“艺术世界”里的各个角色,如何有规则 地理性地行使各自的主体权力,明晰学术活 动和市场活动的边界,避免各自正常的活动 受到非正常的干扰,这恐怕也是我们应该思 考和检讨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功 甫帖》事件有始无终。

(杨磊/首都师范大学书法文化研究院资 料室)

 

下一页节选上一页书画鉴定中各种证据的地位和排序——以《功甫帖》论辩为例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亚博备用网址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201403期
· 乌日切夫,狼
· 精品杰作出吴门——《明代吴门绘画》解读
· 一切为了观众:卢浮宫博物馆的发展趋势摭谈
· 服饰仿生设计与我国传统艺术创作理论
· 色彩:野兽派的终极美学
· 腕底鬼神 毫端造化————齐白石艺术综论
· 关于学院教育与绘画创作的思考
· 名馆·名家·名作——纪念中法建交五十周年特展
· 法国巴黎大皇宫里的“中国意象”
· 从“功甫帖风波”看收藏鉴定的义与利
· 书画鉴定中各种证据的地位和排序——以《功甫帖》论辩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