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博备用网址

中国网

哲学、匠心与小提琴的完美演绎

哲学、匠心与小提琴的完美演绎

时间: 2018-05-03 14:56:54 | 来源: 亚博备用网址

小提琴制作师赵岐生

因为轻度的雾霾,在一个春光不甚明媚的上午,我到了昌平区兴寿镇的一处村落,这里住着些艺术家,我要造访的是小提琴制作师赵岐生先生的工作室。独立的小院里,有一排翠摇曳着新绿,一侧的紫玉兰已过盛期。不过,山楂树和樱桃树,花蕾饱满,让人直接联想到秋实累累。天上有些微风,我知道这里是个静美的所在。

及至上了楼,更能体会静和美。西墙,有与墙同宽的书架,摆满了各种书籍。一把把已完成和未完成的小提琴,按照它们各自的规律摆放或排列着。墙边,有原料,因为那成垛,很去东北人冬天烧的柈子。真不知到这样笨拙的木头,是用了什么样的办法,蜕变出那样曲线与婀娜。南边是一个不大的工作台,各种精巧的手工制作小提琴的工具,排成三列,所有的刃口或者尖端部分,无一不幽幽地闪光,可见是天天在用。

赵先生瘦高个儿,头发已经花白,温和有礼。我的眼睛和神态出卖了自己,他看出这个被女儿带来的陌生人完全是个外行。我此行的目的一是希望能在这间工作室办一个普及小提琴知识讲座,二是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在艺术禁声的几十年前,我们几个小姑娘利用午休时间,跑到广播室,锁上门,偷偷听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那种震撼和感动,一直叫我对小提琴充满好奇:它是怎么能如泣如诉的“说出”梁祝的铭心之爱呢?

赵先生送我他的著作《提琴制作声音拾零》,提了字,叫我惠存。而且,提醒我说,前边制作的部分你可以不看,主要看看第二部分《提琴制作之外》。我明白,对于我来说,小提琴的制作工艺部分我是不懂的,但是,制作引发的思考容易看懂。

赵先生对我不了解,我是那种越是不懂越想弄懂的人。当然要认真的看了。不仅是认真看了第二部分,更重要的是认真的看了第一部分。这才使我明白,小提琴,这种西洋乐器究竟是怎么回事。还是用我外行的话说,就是把适于做提琴的木材,经过精心的设计、制作,使之成为名叫小提琴的能发声的艺术品。小提琴又分别可以分为现代琴和未来琴。以我的理解,现代琴和未来琴,应该在外貌上没有区别,它们的差别在制作上,细微,精妙又不可控制制作精良的现代琴,可即时演奏,而同样精良的未来琴,却要等待若干时日,也许需要100年以上。这种等待,不但是等待时间过去,而且等待艺术家们不断演奏,随着他们手上的弓子之力度变化,未来琴,逐渐演变成音色绝佳的古典名琴。但是,变得更好还是更差?也不好猜。

拜读完《提琴制作声音拾零》,我坚定不移地认为小提琴是有生命的。而且我的脑海里,浮现出这样一幅幅片断的画面。

阿尔卑斯山,一棵高大挺拔的云杉被选中做小提琴原料,工人们伐倒了它。那树似乎是欢快地倒下,藏在木纹中的细胞们,迅速地进入了休眠状态,等待着脱水,切割,运输,远渡重洋来到中国的这个赵岐生工作室。它们分别再度肢解,切割,分别成为做成小提琴的22个部件。组成白体琴时,它们的生命开始渐渐苏醒,穿上那件棕黄或者橙红的“漂亮衣服”,等待演奏家的到来。当弓子在琴弦上有力的拉响,它们是真的醒了,参与进演奏的过程,默默地随着振动变化自己的生命曲线直到达成最美妙的声音。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制作小提琴的背板。一把演奏的小提琴拿到手里的时候,看它的背板,也没什么稀奇。不过是一块有些弧度的板子而已。其实,没有这么简单。小提琴的背板,和面板的材质是不一样的。面板用的云杉,背板用的是比云杉的材质要硬一些的槭木。它的作用是利用背板的抗压力与面板相反的原理,振动幅度相对较小,起到到“局部振动状况会更好,其泛音才会更多”的作用。在背板厚度工艺图里,我看密密麻麻的数字,背板厚度的标识,以中心线的中心为基准,上、下、左、右依次递减。看到这里忽然想,这样的数据是怎么得来的呢?来自千百次的试验之后,把每一把琴的“述说”都总结记录下来吗?这不过是个背板,而每一个零部件均是如此。小提琴,精致到令人咋舌,奇妙到不可想象。

《提琴制作声音拾零》的第二部分,内容并不很多,与众不同的是赵先生把小提琴制作的基本思想,放在了哲学的层面上。换句话说,他是以哲学家的世界观,看待小提琴的设计、制作,以及预判限制振动所带来的微妙的不可知的音色变化。在他的眼里,小提琴是有生命的,59个分体部件,必须达到最佳匹配,“才能使整体达到最佳平衡与和谐,是琴体达到振动自如和声音的最佳值。”

赵先生用心制作的是未来琴,这种琴的制作,初始的声音并不明丽而亮,要经过几代人的演奏,甚至比一个世纪更长的时间变化,才能达到最佳的声音值。制琴人是看不到也听不到的。如此说来,还有什么意义吗?当代不能出名,自然也没有什么收益,为什么要做呢?

我私下揣摩赵先生的心思,他已经把自己的生命与制琴融在了一起。他的有生之年,愿意有一批一批的未来琴,在适当的时间里,以饱满的音色,不断地接替现代琴,使小提琴的演奏保持辉煌。它的非凡意义在于,在这一个点上,让文明永续。譬如今天听到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用1723年,约瑟夫·瓜纳利制作提琴演奏时,聆听的我们必然对大师肃然起敬。

《提琴制作声音拾零》由北京日报出版社编辑出版,中英文双语印刷。布面精装,设计很用心,传统丝线装订,再怎么翻阅也不会散。而且,加了一条红丝带作为分页或书签用,现在已不多见。著名小提琴演奏家盛中国这样评价赵先生:“他是一位思索者,喜欢从深层意义去分析事物,并不被金钱与功利所动。他能安宁地从事自己热爱的提琴制作,是个具有探索精神的制琴师。”

我深以为然。

本文作者 李辉,女,1954年出生于北京,少年断学。当过兵、做过工,后转行做过图书馆员,网站编辑、杂志签约作者、编辑等,专事研究北京地域文化十多年。

艺术家赵岐生个人主页



哲学、匠心与小提琴的完美演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