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博备用网址

中国网

为画而生·共美其香——宗其香新书发布会举行 宗其香、宗海平艺术对话展将举办

为画而生·共美其香——宗其香新书发布会举行 宗其香、宗海平艺术对话展将举办

时间:   2019-09-12 10:58:16    |   来源:    亚博备用网址

《共美其香——宗其香画集》与《为画而生——20世纪中国名家宗其香》

2019年9月8日,“为画而生·共美其香——宗其香新书发布会”于在势象空间成功举办。此次发布会是基于中央美术学院“共美其香——宗其香百年诞辰纪念展”与中国美术馆“为画而生——宗其香百年诞辰艺术展”这两次展览的学术及图像研究成果整理。《共美其香——宗其香画集》与《为画而生——20世纪中国名家宗其香》两本画册成功出版,为宗其香百年诞辰系列活动画上了圆满的句号。现场嘉宾对宗其香的艺术进行了深入探讨,现将发言实录整理出来,以飨读者。

于洋 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研究部主任、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中心副主任

于洋(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研究部主任、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中心副主任):这一次沙龙发布两本宗其香画集:一本是中国美术馆编辑出版,另外一本由中央美术学院编辑出版。两本厚厚的画集,既凝结着两个学术机构,两个出版单位的心血,同时也是从不同的角度汇集了宗其香先生从图像到文本,从史料到个人生活等不同角度的文献集,也是这几年来几个展览的一个文献总结。  

宗其香先生作为20世纪的中国山水画大家,今天来看,同时也是在中西融合这条路上走的最稳健,也最有学术生发点和延续意义的一个画家。从中央美院徐蒋体系的人物画,中西融合的路线传承下来的第一代学生辈画家里,宗其香先生足够特殊,而且他非常勤奋。宗其香先生的画,无论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夜景画,还是在云南的写生,还是后期现代变革,都能够看到那一代画家自己的学术思考。在他们的身上,我们还可以看到时代的印迹,包括在他的军旅生活里边,对于不同时代的关照,这种思考是图像化的。对于宗其香的研究不仅仅是美术史的研究,也是一种图像性的历史研究。对于宗其香先生的研究,这几年陆续有几篇文章出来,但仍然只是刚刚开始。

周志龙 宗其香弟子、中国戏曲学院教授

周志龙(宗其香弟子、中国戏曲学院教授):2017年是宗其香先生百年诞辰,北京、南京两地共举办了四个展览来纪念宗先生。我认为这可以说是重新地、郑重地肯定了宗先生历史、学术的地位。

关于“中西融会”,当时徐悲鸿先生提倡这条路子,大家都承认宗先生是这条道路上一个杰出的旗手。中国画吸收西画的表现力,现在看起来是个不可抗拒的潮流。绘画,一个重要的功能是要讲究表现力,表现现实、大自然、人本身、社会。西方美术的营养,我们吸收过来变成我们自己的本领,不应当成为问题,而是一个非常好的机遇。徐悲鸿先生首先提出这个观念,又得到了宗其香、李可染、李斛等先生的实践。宗先生作为一个杰出的美术教育家,在践行徐悲鸿的中西融会理念上,功劳、历史地位都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作为他的学生,很崇敬他,也很怀念他。

傅以新 宗其香弟子、中央民族大学艺术研究所教授

傅以新(宗其香弟子、中央民族大学艺术研究所教授):我原来在中央美院读人物科,李斛先生教了我两年,后来转到山水科,宗其香先生就是我的老师了。我这一生跟宗先生有两次长谈,都是他主动找我谈,一次就是转科的这一次,我到宗先生家里,他给我看了很多画。当时我一看画以后头就炸起来了,记忆最深刻的就是这幅西双版纳大树底下,我看到是一张国画宣纸上的,阴影下的树干跟漆一样黑,后边远处的竹林,却亮的简直刺眼。当时我非常激动,国画还能出这样的效果,我就认定了这个是我将来要努力的方向。

第二次长谈是我当时在天津美院任教,在北京搞了第一次个展,那次画的是以水墨为主的,宗先生拖着病体来看,很肯定我的成绩,又专门找我长谈了一次。宗先生就说到了“不要框框,不要限定自己什么是国画能画,什么是国画不应该画的。”自然界可画的东西太多了,到处都有美,为什么你不去追求色彩,色彩有无限的美,你下一步可以主动的研究一下色彩。从那儿以后我又画了一些光感的,带色彩的一些国画,当然也被很多人认为你不是国画,但是我已经不管这个了,只要效果好管它什么画。这一年以来我又着重地画《天云》系列,天空云的变化,千奇百怪色彩的绚烂,当然在探索当中还不能说是有什么成果。

我感觉现在我们中国画的画家太局限于“有没有传统,笔法从哪儿来”,这个已经强调了很多年了。曾经有过一个专业刊物,首版刊登“全国山水画邀请展”作品,每个画家都是一个小豆腐块,一共几十幅,乍一看构图完全一样,满构图上边露个天,要么就是加几朵儿云。宗先生就是不承认这种程式,他过去也是从程式来的,他跟李斛先生不一样,李斛先生用手是学的素描、学的水彩,宗先生年轻时候就是传统山水画,两个都是徐悲鸿先生所倡导的中西艺术的融合上达到了一个高度,他们对我们现在中国画的发展,不说是奠定基石,至少是一个里程碑。

裘兆明 宗其香弟子、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学会理事、人民美术出版社编审

裘兆明(宗其香弟子、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学会理事、人民美术出版社编审):我在翻画册的时候,好像我们又站在宗先生旁边,他在那儿写生,我们在那儿看的这种感觉,有时候我又感觉老师在我的桌前指点我,你该怎么画,你站起来我来画,先生就在我的桌上给我画示范,反正挺怀念先生的。

艺术是要感人的,宗先生特别热爱祖国,他的画让我们感到特别得亲切。他也是这样说的,就是说有感而发,我看到了对面的景色我很感动,我才去画,这样画出来的画才能够感动自己,也能感动观者。

宗先生还特别有勇气,他的勇气在于画的内容特别能够比在他之前的画家有革新,他画了很多特别大的建筑工地,这是一个非常难啃的题目,但是宗先生不厌其烦地画,画了很多很多这样的画,而且精彩极了。先生能在这样的环境里做了那么长时间在那儿写生画这样的大工地非常了不起,其实他的行动就是划时代的。宗先生特别敢于这样去做,他想画什么就画什么,这样也很感动了我们,所以我们这些学生也是布着先生的道路在走,但是跟先生比是差远了,我们要永远记得宗先生。

王鸿勋 宗其香弟子、前荣宝拍卖总经理 

王鸿勋(宗其香弟子、前荣宝拍卖总经理):实际上这么多年来,通过几次无私捐赠和重要展览,宗其香才正式走入人民的视线,因为在那之前没有更多的人来关注,而他自己又远离中心,到了最边远的地方。按现在讲,宗先生那个时候中国艺术家里面最接地气的一位画家。因为一解放他到北京和徐悲鸿筹办中央美院,接着去朝鲜,沿着铁道兵、工程兵的路线整个走了一大圈。这一大圈不是三五个月,而是几年。本身他的追求和实践也使他脱离了所谓的中心。宗先生对市场、名利等根本没有任何的诉求,就一直画他的画,他的整个艺术实践实际上是一种对徐悲鸿和中国传统艺术的一种传承。他勇于实践,没有任何顾虑、没有任何诉求。因此,他才能画出这样的东西。在今天大家全力支持下,要更多地认识宗其香的艺术,要认识他的艺术追求。

王晓梅 前中国美术馆典藏部主任

王晓梅(前中国美术馆藏部主任):我原来在中国美术馆藏部工作,2005年具体接手宗其香先生捐赠展览项目,从这个时候开始对宗先生有了初步的认识,也是深刻的认识。我在美术馆工作了30多年,从改革开放到退休,一路走过来,我深刻地感觉到我们对老先生重视的不够。几位大师级的画家,可能会办展览,但是一些默默的搞创作、搞教学的艺术家,真的对他们关注太不够了。中国美术馆1963年正式开馆,很快文革就开始了,改革开放正是这些老先生获得解放,发挥自己艺术功能的最佳时期,可是那个时候国外的展览不断地进来,中青年画家出国回来也办展览,对这些老先生真是关注不够。

宗其香先生的展览,看了以后特别有感触,虽然没有见过他人,但是我从他的作品中:第一能够感觉到他的为人;第二能够读出他人生经历的这段历史中他自己的观念。    按照历史的延续看他的作品,我能够从中感受到他的精神品格,他不是一个阿谀逢迎的这么一个画家,他是默默创作专心于自己专业的一个画家。从他这么漫长的历史创作过程中,你能看到中国社会的不同阶段、不同环境下的一种自我表达,而且他的作品很耐看,这是宗先生作品留给我的深刻印象。

吴丽珠 宗其香弟子、美术编审

 吴丽珠(宗其香弟子、美术编审):我从50年代、60年代就开始跟宗先生学画画。我是吃小灶长大的,因为我偏的厉害,透视、素描这些关系等基础各个方面都是武先生现给我补,两个老师帮我。宗先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动物,热爱人,他真正爱国。1963年带我们到桂林去,他对桂林的岩洞,周志龙经常讲抱着大石头不走了,爬到山上去,比我们学生还刻苦。1985年,宗先生到福建自然保护区,他住在林场工人的家里,你给他租宾馆、招待所他都不去,他就在那个河边上。我想争取明年认真地把宗先生的一些故事通过录音记录下来,让大家好好研究宗先生的人品和艺术。

安远远 中国美术馆副馆长

安远远(中国美术馆副馆长):看了两本画册很感动,展览现场是我们直接认识宗其香先生和他的艺术创造的最有效的途径,但怎么样能够把这些创作的过程作为学术研究的依据,对后人传扬,画册很重要,影像的传播也很重要,所以口述历史也特别感人。

我记得,我们在展览的时候,靳尚谊先生就说当时美院专门选了三个人:宗其香先生、李斛先生、李可染先生走中西合璧的探索,派他们去南方写生。在探索的过程中,三位艺术家后来在他们不同的专业领域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这个过程中,因为宗其香先生的能力很强,什么都干,反而他的面貌在改革开放以后市场和公众的认知度里不那么集中。我觉得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对一个人的深度研究可以还原到那个时代的精神状况和面貌,看这些画的时候最主要的是看到他对于生活的态度,对于艺术创作和生活的关系。先生已离我们远去,留下来的作品的精神面貌反而更集中的让我们看到他对于生活的一种提炼和对生活的反映,乃至于对艺术的创造。

我们今天这种小的座谈会就是我们对于一个艺术更深入的、更加细腻的、细节性的梳理,然后对后世提供研究和学习的样本。武老师一辈子对宗其香先生的支持,学生们今天真情的怀念,年轻人们实实在在的在帮助工作,我特别感动,因为中国美术馆留下的这些作品都是精品,而且中国美术馆这些藏品一定成为以后一代又一代人仰望前人的精神坐标和一个考古的实据。

所有故去的画家都在作品里跟我们在对话,作品在,人就在,作品就是他活着的另外一种方式,是他的精神基因,所以博物馆奇妙,这些作品一到博物馆关门的时候,它们都跳出来在说话,这是真实的,这种感受是非常直接的。希望我们都实实在在的着手做真真诚诚的工作,我想未来一定会更好。

 高立志(北京人民出版社、《共美其香——宗其香画集》责任编辑

 高立志(北京人民出版社、《共美其香——宗其香画集》责任编辑):去年《北京观察》约我写一篇宗其香先生的文章,我就开始查关于宗先生的展览,除了张玲写的《画家宗其香传》,傅以新老师他们有零散的散篇文章,宗先生的文章资料非常非常少。所以我认为我们现在缺一本对于宗先生画的赏析和宗先生语录的东西,让我们有一个进入他的路径,这是我们目前审美教育很重要的环节。十多年以前我不知道宗其香先生是谁,我问张玲老师你怎么写这种东西呢?她说你先看看,这本书我很看重。我看了以后,实在搞不明白她写的这本书,她说你没见过宗其香就不理解他是怎么作画的,你不理解他作画的心灵手巧,她说宗先生的画一定会传世的,我写《宗其香传》绝对不为钱、不为名、不为利,就是为中国审美教育做一点事情。

白雪 《共美其香——宗其香画集》责任编辑

白雪(《共美其香——宗其香画集》责任编辑):这一次编辑宗先生的画册,我跟宗海平老师一块去调图的时候见到宗先生十几张小的风景写生的画作,那种水的透彻又深邃感觉的表达很微妙,又恰到好处,而且笔触是举重若轻,特别是考虑到当时他用的一些材料也是受到时代所限,可能有一些水彩、水粉以及国画颜料的混搭,能有这种表现力,确实是给我带来很大的震撼。书印刷毕竟还是有一些损失,也觉得有点儿遗憾,希望能多办一些宗先生的画展,让大家多感受这种原作的色彩上微妙氛围的变化。

吴雪杉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 

吴雪杉(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因为我是做美术史的,我完全从历史的角度去看宗其香先生。

首先,宗其香是中国画学院派最早的一批人。现在所有的中国画家全都是学院派,也就说是大学培养起来的,但是在40年代的时候最早一批正儿八经到当时的艺专、美专去学画又学中国画的非常少,宗其香是比较早的一个,而且是当时学画里边,中国画出名比较早的。徐悲鸿当年推中国画推他自己、李桦、叶浅予、宗其香,我发现只有宗其香一个人是中国自己的大学培养起来的,别的都是自学成才。我想他少年成名,20多岁就比较有名了,至少在北京一带比较有名,后来他进了北平艺专,又进了中央美院,但五六十年代的时候相对比较沉寂,这是为什么?我的理解不一定对,宗其香太学院化、太学院派了。学院派的特点是什么?写实能力相对比较强,造型能力强,一般学院派都有这个特点,再就是多面手,什么都能画,有时候会分散大家的注意力,还有一个在早期传统派特别强的时候会不接受。你看我们现在这么画毫无问题,但是五、六十年代还是好多画家不接受,所以我想这是历史的看这是我的一个理解。

再有就是,2017年我看到央美的展览,当时看展览之前我一直以为虽然他画的风格、面貌跟徐悲鸿特别不一样,但是艺术的路线跟徐悲鸿比较一致,徐悲鸿50多岁就去世了,所以他可能想或者是推崇没有来得及实现,我一直觉得宗其香是实现了很多徐悲鸿想做而没有能够做到的事,但是我很惊讶的是什么呢?央美那个展览上看到60年前后,宗其香有几张临摹高更的画,当时我特别震惊,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我有点儿奇怪,因为宗其香那么崇拜徐悲鸿,但是为什么他会喜欢或者是临摹一些徐悲鸿讨厌的风格呢?

李垚辰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典藏部主任

李垚辰(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典藏部主任):我们做北平艺专展的时候,当时的一个同学向我介绍了宗海平先生,因为当时馆里头宗其香先生的作品非常少,就说还能有宗其香先生家属,现在能联系上,非常好。当时应该是13、14年就认识了,后来想着2017年的时候宗先生马上诞辰一百年,正好可以做,然后也找到于洋老师就促成了“共美其香”这样一个展览。我并不是研究中国画的,但是通过北平艺专徐悲鸿先生带的这些学生,包括北平艺专的发展历程,对宗其香先生有一些了解。但是从策展准备的过程当中,到家里看资料就越来越感觉到宗先生其实他的人生是比较丰富的,我们对于宗先生的认识只是他丰富人生的一小部分,他早期学习的经历、国画的学习经历,油画的学习经历等,宗先生其实是一个很丰富的一个人。

刚才吴雪杉老师说五六十年代为什么宗先生会比较沉寂?我的一个认识是当时五六十年代水彩画应用比较广泛,当时宗其香先生、萧淑芳老师、李斛先生他们三个在1957年曾经举办过一个水彩画的画展,当时水彩画教研组有很多精力放在水彩画的探索上,后来这条线就断掉了,我想会不是这样。

许柏成 亚博备用网址网副总编辑

许柏成(亚博备用网址网副总编辑):在大家开会的这个期间翻了几本画册,总的印象是以前知道宗其香先生是夜景画非常突出,但是其实宗先生是一个多面手,不管是山水、人物,还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场景画的都非常棒,而且作品非常之多。在画册中,看到宗海平先生根据宗先生的行旅又去重新拍照片,我觉得非常有意思,因为宗先生画画的时候不可避免地收到了现代摄影视角的影响,这在传统古人的画画中是没有的,今天宗海平先生用真正的摄影重新把这个场景复原出来,能够看出宗其香先生画画的视角与真正摄影视角其中的联系与区别。

首先,50年代宗先生画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这批作品,今天读来仍然非常得鲜活,今天的很多中国画家尤其是面对我们今天的电脑时代,很多场景尤其是对于中国画很难表现,但是宗其香先生的那批画今天看来依然不过时,他里面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元素能把一些包括工人爬上电线杆修电线的场景,甚至是有一幅叫《接线员》,一个年轻的女性坐在交换机前面,如果这样的场景能入画,那么今天同样现代人坐在电脑前面这种画面也是可以入画的,但是这种场景对于我们今天一个学国画的学生来说可能很难,但是宗先生表达的非常生动,很耐看,那个时候为什么会有这种热情和这种高超的境界,是今天值得我们研究的。

还有一个非常有意思就是刚才吴雪杉老师提到了60年代临摹高更,画册里面有一张是40年代,还有一张是60年代,持续了二十年。美术界对张仃先生有一个说法是“中国美术的一个立交桥”,我觉得宗其香先生也是,他的艺术里边有几个点:早期就包括30年代他临摹的传统山水是一个点;50年代他用了宋人画法画《滇西北山水》,这有点青绿山水的味道了;他不仅临摹高更,还用水墨临摹德国铜版画,估计应该是孤案,在我看来这张个铜版画里面的很多人物的动势,在后面很多中国画创作里边是有借鉴的;到了艺术生命的晚期、艺术历程的晚期也有几个点,包括1981年画的《榕之露》,1984年的《南国飘香》完全是几何抽象的探索;1985年他重新回忆1939年重庆被日军轰炸这张画只用了墨色,基本上画面完全是抽象了,可见当时给他留下印象之深刻;包括他生命最后几年画的几张,例如1994年《永攀猴子岩》、1997年《山静思太谷》,几乎是用行草的笔在画山水画,一方面还保留了现实山水中西融合的表现力;一方面又把传统中国画讲究的气韵又找了回来,这似乎是他艺术融合上的一个结果。

宗其香是徐悲鸿先生艺术主张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实践者,徐悲鸿一生生命短暂,很多观点没有来得及实现,宗其香先生是坚持中西融合的这条道路的实践者。毫无疑问,用西方的表现力,用中国画的材料来表现我们的现实生活是中国画很重要的一个主流,但今天这条主流在哪?我们的画作有了什么突破,也是我们应该需要考虑的问题。

武平梅 宗其香先生夫人

武平梅(宗其香先生夫人):刚才谈到了抽象画,两张画为什么画?第一,《榕之露》是很早他就在构思的,当时我教中学,学生那儿停课闹革命,他说得了,20年后见分晓,后来的工作有一个很大的断代,很多工作没人做,他就用这个画的《榕之露》,《榕之露》这个里边什么意思呢?有两个大眼睛流着眼泪,但是眼泪是什么颜色的呢?红的,它是血泪,老榕树流出了眼泪,灌溉的是小的榕树苗,这个就是他的寓意,画里有两个大的英文字母,一个L、一个B,L是代表生命和爱,B代表是美丽。所以他的抽象不是说随便画几笔就完了,都是他自己的感受,再有《南国秋香》,为什么要画这个呢?80年代的时候北京、广西坐飞机来来去去,所以我在北京住着,老说北京的空气是辣的,你使劲一吸气这嗓子觉得辣,到了桂林呢?空气是香的,所以画了这张画。

我还要说两个事:第一希望你们都照顾好自己的身体,要画画、要作学问、作研究,没有好的身体你什么都做不了。

第二就是画画的人一定要跳出自己的圈子,我本来有哪些个已经成了我的风格的,我的画是什么样的,要跳出这个圈子,不要死守着自己原来的那个东西,这就是宗其香的理论,他说要出自己的圈子,你才能够进步,你才能够往前走一步。

李大钧 势象空间创始人

李大钧(势象空间创始人):宗先生先生首先在我心中是一个画家,他是很纯粹的画家。当然徐悲鸿先生有艺术的主张,很多学生也遵循他的思想,但是在我看来宗先生是徐悲鸿学生系统中“画家中的画家”,他一生都是在对画的追求上。宗先生在我眼里是有两面性,是对立统一的。一方面具有建设性,他在传承上、艺术建构上非常强大。另外我觉得他也是一个反思型的艺术家,我看过海平先生给我他几段视频,目前没有发表,其实他的心里门儿清很多东西,他有很多思考,但是这些东西到目前我们学术的很多研究并没有展开。

另一方面,作为教育家、艺术家,宗其香对社会的融入很多,但是他自己也比较梳理,他的个性上也体现这一点,比如说他晚年去桂林,更多是他想跳出这个圈子,或者是内心有另外一个天地的举动,比如高更和他的塔希提岛,包括祝大年和西双版纳,其实宗其香和桂林的关系也很重要。到目前,这方面还是有很多可以深入做的工作,当然我也看到他很多很温情的东西,比如下放期间跟家里的一种通信等,很感人。

还有就是他的家庭教育,宗海平能够这么多年研究怀念他父亲,而且做了很多很感人的工作,孩子当然也就是父母的作品。他们捐了那么多画,这是很让人感动的,只能用致敬来评价他们。我们下一个展览实际上是一个父子的艺术对话展,名字是“印象绵延:宗其香、宗海平艺术对话展”。海平不是一个职业摄影家,也不是艺术家,我们今天做展览做艺术活动,我们更看重艺术里面最本质的东西,这个展览我们差不多用半个月来布展,设计了特别好的展览形式,而且还有一本特别棒的大画册,我希望大家能够来看。

嘉宾合影

现场观看作品

现场作品

展览海报

据悉,由于洋策展的“印象绵延:宗其香、宗海平艺术对话展”将于2019年9月20日至11月15日在势象空间举办。

为画而生·共美其香——宗其香新书发布会举行 宗其香、宗海平艺术对话展将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