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博备用网址

中国网

2018 约翰 · 莫尔绘画奖(中国)入围艺术家马立华个展南艺美术馆开幕

2018 约翰 · 莫尔绘画奖(中国)入围艺术家马立华个展南艺美术馆开幕

时间:   2019-10-29 11:27:30    |   来源:    亚博备用网址
快讯 >

展览开幕现场,艺术家马立华(左四)与嘉宾合影

作为2018 约翰 · 莫尔绘画奖(中国)的入围艺术家,马立华的最新个展“ ○(Circle)”于2019年10月19日在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展出。本次展览由李小山任艺术总监,周长江作为学术支持,由陈瑞担任策展人,展览将续至2019年10月31日。

作为一个艺术家,马立华试图为真实的精神世界寻找一种恰当的抽象图像表达。语言抽象本身不是目的,是一种表达分享自己的审美判断的视觉标准。从画面本身来讲,底层语言力量看似杂乱的理性布局与外面的圆相称以平衡,两种不同力量放在一起,构造了一个平衡的小宇宙,语言的简练适中和理性,创造了一种空寂之感,这即是“ ○(Circle)”所希望探索和呈现的方向。

艺术家马立华与展览学术主持周长江

展厅现场

在马立华看来,“两种力量的对立,平衡”能够引导自己的创作,让作品趋于空灵,奔向自己内心所向往的豁达。作品中,运用平衡空静的概念,在创作中组合底层语言,笔迹的穿插,组合,形成节奏和情调;表层逆向画圆的力量感,本身就带有一种情调,笔迹的逆行痕迹,圆的形状,大小,位置用来平衡底层语言的情调,以求达到画面的平衡和谐。

马立华作品

马立华/孔梦莹对谈(马立华以下简称M,孔梦莹简称K)

K:马老师,你好,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接触绘画从而确定走艺术这条道路?

M:真的很早,从差不多小学四年级开始接触素描,到高中的时候对绘画有了一定的认识。后来考入东北师大在古典工作室进行学习。在2007-2008年当代艺术最火的时候,一次偶然的机会,暑假去拜访北京的刘勃麟老师,那个时候作为学生跟随刘老师去参观艺术家工作室以及798画廊等,在这期间对日后的创作方向有了一些想法。重返学校后申请调整到表现工作室,后来到上海读研,师从周长江老师,周老师对我启发很大并帮助我逐步发掘出自己的一条路。

展厅现场

K:从笑忘书系列到平衡系列中间经历怎样的一个过程?

M:这个过程更像一个思维转变的过程,笑忘书系列是创作于研究生阶段,也是“Bad painting”在国内刚刚开始的时期,在这个系列画了两到三年之后,我认为这不是我想要的。Bad painting是源自于策展人Marcia Tucker的一种比喻,是对艺术传统态度的一种反抗。但是我认为艺术不是一种跟随风潮的工具,作为艺术家,我更想要探索自己的兴趣点,发挥自身的创造力,从而能长时间钻研延续下去。

驻足作品前的观众

K:平衡系列花了多久才形成这样一种体系? 

M:其实在笑忘书系列之前有尝试过创作抽象作品,但是由于尚未形成属于自己的创作体系。画出来的大多是差强人意的实验品。在做完个展笑忘书之后,有7-8个月的空窗期,没有动过笔画画而只做了一件事情就是登陆Instagram,翻阅国外大量画廊,美术馆关于抽象艺术作品的照片,进行梳理,知道过去在做什么,现在年轻人在做什么,审美的趋向是什么,以及结合我们自身文化,做一个对未来艺术的判断,期间自己大概ins上的截图有7000多张,然后自己在进行归类分析。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能吸引我的是像马克·罗斯科(Mark·Rothko),胡安·米罗等艺术家的作品。罗斯科的作品具有浓厚的感染力,无论是悲剧的,狂喜的,毁灭的都会给观者带来撼动人心的力量。而米罗的作品,看似颇具稚拙感的画作背后却是自由与理性思维的交织。

展厅现场

K:在平衡系列作品里面,他们的底色是相近的就比如说有沙色还有蓝色,这种色彩是有特定的隐喻吗?

M:不同的色彩会给观者带来不同的情感体验。蓝色与沙色相比,带来的更多是起伏感或者安静感,这代表了不同的感受。沙色是一种非常非常淡的颜色。淡不代表没有,他是隐藏在内的,这种颜色会营造出一种空灵的氛围,它更能使人们直面自己的内心想法从而带来沉浸的观赏体验。从这个角度而言,是会更加匹配观者与画面的诉求。

驻足作品前的观众

K:平衡系列作品是在怎样的环境中创作出来的?

M:其实是在地下室的配电间,那种伸手不见五指的黑色环境中,有时候也会把音乐放到最大声,把自己调整到一个安静的状态中再去思考画面是不是符合自己的状态。

K:很多人会觉得绘画和音乐之间是有联系的。

M:有的,其实绘画和音乐都是具有节奏感的,这个节奏感在绘画中表现为大小,近远。绘画和音乐一样具有情绪影响力。

马立华作品

展厅现场

K:你认为抽象艺术是一种潜意识的表现行为还是有意识的叙事行为?

M:叙事性是没有的,但是他是刻意性的。并且这是一种理性的行为。一张抽象画,我们用笔触构成整幅画面的过程,其实是一个理性思维的推导过程。画面中哪个位置少一笔或多一笔,这个势头是怎么走的,整个趋势是什么样的就像排兵布阵一样,完全是推导出来的。

K:这是一种非常有意思的看法,因为很多人认为艺术是感性的。

M:感性思维是画面的结果,是指凭介感觉,画面要达到一种什么样的程度。但我完成作品的过程却是完全是理性的,虽然不排除在创作的时候会出现很多意外,这一笔意外带来的可能就是很有趣的东西,但是大部分过程是要推导的。

展厅一隅

K:我发现平衡系列有一幅艺术作品,有一种二维到三维的空间过渡,这是你想要打造的感觉吗?

M:空间感,其实所谓的空间,如果能让人感受到空灵那肯定是人与物在空间内产生关系的结果。当人置身于这种环境,艺术品的摆放位置与个人的观看视角是产生这种关系的关键。我希望观众通过自己不同的视角形成不同的观看体验,不论是空灵的冥想抑或是视觉交错形成的错位体验。

K:这个作品是有想表达的哲学内涵吗?

M: 没有特别明确,但我很喜欢“势”这个词,是我的导师周长江老师带我认识了这个哲学术语,在古代,兵法,武术,书法等门类中都有势的运用。宇宙万象,自然规律都有势的存在,“势”意味着行为,力量,态势,现象,活力……在系列作品中,我希望表达艺术作品中“势”的平衡,可以理解为动与静的平衡,形态与力量的平衡,以及情感与意象的趋势问题。

K:在平衡系列作品中,有很多不规则的形状,这于你而言,是一种符号性的定义吗?

M:其实并不希望这是一种符号性的,我不认为这是一种符号,它更像是一种艺术语言在作品中起到平衡的作用,因为后面的语言和前面的语言就像菜与秤砣之间的平衡关系。

艺术家马立华

展厅现场

K:在接下来有没有想要尝试的创作方式,或者会尝试新的材料吗?

M:可能会尝试做一些户外的装置,然后也会想要尝试一些摄影创作,希望可以通过更多的媒介去表现自己的思想。


2018 约翰 · 莫尔绘画奖(中国)入围艺术家马立华个展南艺美术馆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