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博备用网址

中国网

李斛:人生有限,艺术千秋

李斛:人生有限,艺术千秋

时间:   2019-11-11 20:19:19    |   来源:    亚博备用网址


展览现场

在20世纪的中国美术史上,有一位艺术家,他初学油画,善于运用西方的明暗造型法生动地描绘现实,后来却将其融入中国笔墨,推动了中国画的变革;他的素描自成体系,优美抒情,被徐悲鸿先生誉为“中国的安格尔”;他是早逝的天才,五十六载人生,却留下永恒经典。他是李斛。2019,是他的百年诞辰。

出席开幕的嘉宾合影(图片来源:中国美术馆)

2019年11月7日,由中国美术馆主办的“融象创真——李斛百年诞辰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隆重开幕,这也是李斛的个展第一次走进中国美术馆。展览汇集了中国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北京画院及家属收藏的李斛经典力作百余件,包括中国画、油画、素描、速写、雕塑等艺术作品,分“巧融中西”、“妙绘世象”、“风华独创”、“丹青图真”四个板块,全面立体地呈现了李斛先生的艺术风格和艺术成就。

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致辞

吴为山在开幕致辞中提到展览的缘起:“我们在今年为许多的百岁艺术家们办过展览,20世纪的中国美术与中国社会的发展同步,特别是我们美术界的前辈们在“民族救亡”和“中西合璧”的思想、创作理念和审美理想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为构建中国的现代美术做出了光辉榜样,今天,我们不忘初心,也是要缅怀他们的创造。李斛先生的作品题材广泛,表现古代文人、领袖形象和劳苦大众,表现社会主义建设的图景,表现幸福的老人和儿童,可以说他的心中装的是人民。虽然李斛先生去世得早,但他的作品现在看来仍具有现实意义,“中西合璧”是一种理想,也是方法,是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时应该不断发扬的传统”。

开幕现场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邵大箴先生在发来的展览贺词中说:“他的画兼收中西技法,吸收西洋素描结构,融入传统笔墨写意造型,为中国新人物画创造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新的范本,在艺术教育方面,他是中央美术学院人物画教学的主力教授之一,深受人们尊重和爱戴,人们永远欣赏他创造富有真情实感和艺术魅力的作品,怀念他为人为艺平凡而高贵的人品,他的业绩会记录在中国美术史册”。

徐悲鸿纪念馆馆长徐庆平致辞

徐庆平先生在致辞中谈到,他在人物题材上使中国绘画有这样丰富的表现力,是十分令人赞叹的,当时甚至有青年拿《印度妇女》这张画,表示一定要考上作者所在的院校向他求教。他在山水画中做出的创新也是当之无愧的,不仅描绘夜景,而且还把景物在水中的倒影表现得淋漓尽致,色彩与光影融洽地结合在一起 ,“他对中国画做出的贡献,到现在都令我们感动”。 

捐赠家属代表,李斛先生之女李蓉致答谢辞

李斛的家属为此次展览捐赠了《齐白石》等二十余件作品。李斛先生之女李蓉在致辞中首先对出席开幕和对展览给予支持的各方表示了感谢,并回顾了李槲先生的生平。据她介绍,李斛先生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就开始将作品捐给国家,后来转入中国美术馆。其中一件作品《印度妇女》中的主人公是当时印度驻华大使的夫人,她来中央美术学院参观,美院的教员们请求为她画像,该作品便应运而生,被刊登在当时的《新观察》杂志的封面上,之后也参加了全国美协举办的中国画展览会,反响强烈。后来作为第一批藏品入藏中国美术馆。

中国美术馆副馆长安远远主持开幕

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驻会副主任刘晓冰,中国美协名誉主席、中央美术学院原院长靳尚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协副主席吴为山,全国政协人口和环境资源委员会原驻会副主任凌振国,中央美术学院原副院长叶毓中,徐悲鸿纪念馆馆长徐庆平,北京画院副院长、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吴洪亮,老艺术家潘世勋、蒋采苹、广军、盛杨、曹春生、刘曦林、王同仁、李小可、李庚、李燕等,以及李斛的家属李凡、李蓉、李芸出席了开幕活动。

吴为山馆长为李蓉女士颁发捐赠证书(图片来源:中国美术馆)

吴为山馆长为李凡先生颁发捐赠证书(图片来源:中国美术馆)

吴为山馆长为李芸女士颁发捐赠证书(图片来源:中国美术馆)

李斛1919年生于四川省大竹县的一户贫苦农家。青少年时期李斛就表现出对绘画的浓烈兴趣, 1942年考入中央大学艺术系,师从于徐悲鸿、傅抱石、谢稚柳、李瑞年等先生。求学期间他关注民生、关注现实,面对迥异于传统人物画的现实主义内容题材,不断探索谋求绘画技法的创新和艺术表现的真实性。引西润中,用中国画纸、笔、墨糅合西洋素描造型技法和科学色彩知识,描绘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创作了一批具有批判现实主义精神和人文关怀的艺术作品。徐悲鸿先生曾为之题词:“以中国纸墨用西洋画法写生,自中大艺术系迁蜀后始创之,李斛仁弟为其最成功者。”

自画像 油画 布面油彩 70×50cm 20世纪40年代

李斛 自画像 素描 纸本炭笔 20×15cm 1944年

徐悲鸿为李斛的题词

徐悲鸿题词:“李斛弟独以水彩画情调写之,为中国画别开生面”

李斛 嘉陵江纤夫 中国画 纸本水墨设色 85×232cm 1946年

嘉陵江纤夫 局部

战火中的难民 中国画 纸本水墨设色 37×53cm 1944年

山城小妹 中国画 83×54cm 1946年

       

贫穷父子 中国画 纸本水墨设色 81×57cm 1946年

       

展览中的文献资料

新中国成立后,李斛应徐悲鸿先生之邀赴北京执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李斛生长于巴山蜀水间,受四川的地理风物、风土民情浸润滋养,他观察敏锐,心思缜密,表达细腻,尤善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内心世界。他的课堂示范和下乡写生作品,往往从平凡琐碎的现象中挖掘出抒情的诗意和感人的气息,创造出神采各异、形神兼备的人物形象。他更注重以色彩塑形,将水墨皴擦悄然融汇进色彩的塑形之中,真正实现了色与墨在水的调和下的混濛交融。他将传统的线造型融入到素描写生和中国画创作中,无论是轮廓线还是衣纹处理都体现着形体的结构,强调由面到线的转换,以线的虚实、疏密、粗细、张弛等节奏来表现空间和结构的转折。墨色交融的人物画风格也成为李斛广为人知的代表画风之一。

自画像 素描 纸本炭笔 36×22cm 1950年

男人体 素描 纸本炭笔 53×69cm 20世纪50年代

印度妇女像 中国画 纸本水墨设色 57×43cm 1956年 中国美术馆藏

披红斗篷的老人 中国画 纸本水墨设色 73×56cm 1956年

广州起义 中国画 纸本水墨设色 132×301cm 1957年

幸福的时刻 中国画 纸本水墨设色 69.5×56cm 1958年 北京画院藏

女民警 中国画 纸本水墨设色 81×65cm 1960年 中国美术馆藏

关汉卿像 中国画 纸本水墨设色 64×46cm 1962年

齐白石 中国画 纸本水墨设色 72×116cm 1963年 中国美术馆藏

展览文献资料 

靳尚谊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中央大学学习时,李斛先生的素描基础非常好,因此他在50-60年代的中国画改革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他所画的水墨人物很突出,他为当时纪念国际文化名人所作的《关汉卿像》影响很大,后来他和宗其香李可染等人搞水墨写生、画山水也是一个很大的变化”。

石膏像(希腊女神)素描 纸本铅笔 76×58cm 1955年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留胡须的老人 素描 纸本炭笔 48×31cm 1956年

老汉半身像 素描 纸本铅笔 炭笔 49×31cm 1962年

李斛融汇中西实践,突显艺术家精湛的造型能力。同时,他亦非常重视学习传统和师法造化。1958年拜李苦禅先生为师,学习大写意花鸟画。1961年赴敦煌莫高窟考察,临摹敦煌壁画。

雄鸡 中国画 纸本水墨设色66×60cm 20世纪60年代

削蹄  中国画 纸本水墨设色42×102cm 1962年

双鸡 1972年 中国画 纸本水墨设色 73×28cm

在中央美院任教期间,李斛不辞劳苦经常带领学生深入群众,从事劳动,体验生活,千锤百炼,提炼笔墨,留下大量表现瑰丽风光、人文建筑、建设场景的珍贵山水画作品,充盈着自然流畅、优雅抒情的格调。他巧妙地把传统山水画的笔墨语言与西洋画的明暗、色彩、空间透视等造型方法结合起来,使画面既有意境美又有真实感,既有笔墨韵味又有光感和整体感。 

前门旧景 油画 纸板油彩 12×17cm 20世纪50年代

炉前浇铸 中国画 纸本水墨 设色 135×216cm 1950年

十三陵水库工地夜景 中国画 纸本水墨设色 34×50cm 1958年

山之三 中国画 纸本水墨设色 46×28cm 20世纪50年代

珠江帆影 中国画 纸本水墨设色 46×32cm 20世纪50年代

李蓉表示,自从徐悲鸿先生为李斛先生题词后,中西融合的画法就变成了一种自觉,“他自觉地承担起一种责任,也是他绘画和教学所秉持的理念,就是要实现中国画发展的同时,让中国画更好地服务于国家”。

李凡 雕塑铸铜 24×27×26cm 1951年

李斛的油画箱

展览文献部分

李斛曾书:“人生有限,艺术千秋。”此句恰为他人生的写照。令人扼腕痛惜的是,李斛于艺术创作盛年与世长辞,终年五十六岁。他未有充足的时间来实现自己艺术追求上的宏愿,但他留存下来的艺术作品和已取得的艺术成就以及他倾毕生心血为新中国美术发展作出的卓越贡献,都值得后人肃然起敬,深入研究。

展览于中国美术馆1、8、9号厅展出,将持续至2019年11月20日(周一闭馆)。

展览现场

观众观看作品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相关文章

李斛:人生有限,艺术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