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博备用网址

中国网

乌利·希克:收藏的类型

乌利·希克:收藏的类型

时间: 2020-04-09 22:58:12 | 来源: 亚博备用网址

乌利·希克(Uli Sigg)

真正的收藏家是艺术家的平方。他精心挑选画作,将其挂在墙上予以展示,换言之,收藏本身就是他的创作。

——马塞尔·杜尚

要讨论一门十足的软科学,最好先引用这一领域权威人物的说法,从中获取些启发。不过,杜尚的名字通常会让人想起现代艺术,所以为艺术和艺术家确立意义或否定意义都不是本文的任务。我同样也不会在这里讨论收藏是否从根本上说是一个演化的系统,也不会讨论它是否源于人类的本能、占有欲、极度空虚、对高雅趣味和自我修养的追求、神经系统的需要,或者是大脑释放的内啡肽,因为这些是人种学、心理分析、美术史、神经系统等领域的研究课题。这里说的“收藏” 指的是按照一定的逻辑收集物件的活动,它赋予单个藏品超越自身的价值。本文的取样来自世界各地,从权利归属看有公有私,从布置方式看有奢有简,从公开程度看有昭有隐。研究对比这些取样, 本文对收藏做了如下简单的分类。

“我爱艺术”式收藏

这是最常见的艺术品收藏类型。这一类藏家出于某种喜爱或者说是品味而积攒艺术品——至少掏腰包的那一刻是这样的。这种收藏很正常,无可厚非。 如果家里的墙是光光的,口袋里又有些钱,只要一出手,就意味着进入了“我爱艺术”式藏家的行列。这是收藏的初始阶段,即一切从喜好出发。这类藏家对收藏还没有一个整体的概念,只关心内心的需求。多数的藏家属于这一类型,尽管他们当中有人藏品已小有规模。

“投资”式收藏

正如名字所示,这类收藏讲求的是投资的回报。每一件藏品都有其收藏的理由,所以这不是个简单的价值判断。这类藏家需要有具体而专业的市场知识,通常需要专业收藏顾问的帮助,因此他们往往不会根据自己的亲眼所见决定是否购买艺术品——行家的意见往往会决定他们的购买意愿。这类收藏会借鉴金融行业中比较复杂的模式,即认为投资年轻艺术家或“起步期”的新晋艺术家具有高风险,相比之下,投资流动性市场中的成熟艺术家和高价的名作会比较安全,因此他们常常将两者结合,做组合投资。 

“名望”式收藏

这类收藏目前在全球增速较快。他们收藏的对象是全球100多位主流艺术家。这些艺术大腕在全世界名气很高,作品频繁出现在各大拍卖会、艺博会、美术馆的展览上,也被各地的美术馆和个人藏家收藏。这种收藏虽不会太让买家耗神,却相当耗费资源,而且会导致一个严重的后果,即藏品最终看上去大体相似,缺乏特色。看过了许多藏品之后, 我们只能说与上次看到的作品相比,里希特的这幅画尺幅大了些,巴斯奎特的这幅作品多了些叛逆性。这里用两位艺术家做例子,并非是质疑他们的艺术。作品曝光率高,不是他们的错,但这会导致同质化作品和千篇一律的收藏。还有一类“名望” 式收藏,那就是只关注拍卖手册上的名作。对既有财力又有专业知识的藏家来说,这不是件难事。 而且,倘若能根据市场变化,抓住时机,就会获得可观的收益。这种收藏在当前的效果比较理想。它会让你与有钱阶层的艺术盲有着明显的不同,更不用说那些是囊中羞涩的普通人了,因此只适合少数人。

“专注”式收藏

谈到“专注”式收藏,我们首先要说明的是,专注指的是收藏围绕一个核心思想,一种观念和一种逻辑。如果没有逻辑,藏品就成了一堆零零散散的点。通过聚合,单件作品的意义增加,人们对作品的理解也会变得深刻。选择关注点是收藏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没有关注点的收藏,就是对艺术品的简单囤积。关注点是什么并不重要,可以是正方形结构,可以是恐龙图片,可以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或者卡通画,也可以是特殊的场景和特殊的过程等等 ,可以说什么都可以成为关注点。对每一个藏家来说,做决定都不是件容易的事,如果不属于关注点,就要克制购买的冲动,忍痛割爱。这样的收藏才会有特色,让人触及它的‘灵魂’。

“网络”型收藏

如果将收藏看作是迭代的过程,或者将收藏类型排序,那么最复杂的便是“网络”型收藏。所谓“网络”型收藏,就是在确定关注点后,让藏品形成网络,尽可能提供最完整的语境,让作品言说,形成一个新的空间,更好地呈现和解释核心的理念。因此,构成网络的作品会彼此提供能量。离开了网络形成的语境,单件的作品就失去了这种互动和共生。更重要的是,藏品形成网络并不是简单地把名作像珍珠一样串联起来。当代艺术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富于变化,15年前拍卖手册上的名作在今天早已过气。因此,“网络”型收藏就是关注某些尚未引起人们注意的作品,或者挑选当时位于二线的艺术家,作品的价格会随时间而变化,这可以帮助我们填补认知差距, 解释最基本的潜在逻辑,最终让藏品脱颖而出。 

然而,对任何一位收藏家做全面而细致的分析都是徒劳的。他的收藏过程是怎样的?藏品有什么潜在价值?制约其收藏的因素有哪些?藏家做了哪些研究?还有哪些研究没有做? 在某一特定时期,有哪些可供选择的作品?哪些作品被排除在选择之外?在出手购买某件艺术品时,他的财务状况如何?不成功的收藏是否也掩盖了一些积极的因素?这些因素是什么 ?诸如此类的问题这里无法一一列出…… 

每一个藏品都以物质化的形式再现了收藏过程。它浓缩了收藏家的视野、想象力、直觉、热情、钻研精神、抓住的机遇、利用的资源和努力的程度,当然也包括收藏中的缺憾。这与艺术家的创作非常相似。从这个意义上讲,杜尚的话不无道理。(文/乌利·希克)

乌利·希克(Uli Sigg)

1946年出生于瑞士卢塞恩,毕业于苏黎世大学法学院,1973到1976年间在杂志《瑞士金融与经济》和荣格集团担任经济记者。1976年毛泽东逝世后,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政策,中国开始实行经济改革。1979年,希克刚刚结束媒体的工作,入职迅达电梯。正是这一年,中国派出代表团访问瑞士,希望瑞达电梯帮助中国电梯制造实现现代化。当时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对私有经济尚无立法,国际上也没有与中国经济合作的先例,因此有法学背景的希克便接手负责与中方的接洽,提出合作方案。当时西方国家普遍认为,在实行计划经济的社会主义中国做资本和技术投资是不可能的。然而,希克最终还是促成了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为后来近百万家外资企业进入中国提供了样板。希克与中方就合资企业的定性、盈亏的计算、纳税标准,技术转让要求等许多问题进行了细致的磋商,这些内容被收入中国非公有制经济拟定条例草案,后来大部分被纳入中国法律。希克1979年第一次来华,1980至1991年在北京担任中瑞迅达电梯副总,1990至1995年任瑞士跨国媒体公司荣格集团和迅达公司董事,同时也在另外几家跨国公司任职。1995至1998年,任瑞士驻中国、朝鲜和蒙古大使,1999至2003年,担任荣格集团主席,还创立了瑞士中国商会,担任主席,也是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名誉理事。目前在苏黎世担任瑞士荣格集团董事会副主席。



乌利·希克:收藏的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