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博备用网址

中国网

《早餐中国》:天南海北的早餐里,吃出了人生的滋味

《早餐中国》:天南海北的早餐里,吃出了人生的滋味

时间: 2020-12-01 12:53:48 | 来源: 亚博备用网址

当西北风带来了2020年的第一场雪,早起就变得更难了。

匆匆赶路的你,还来得及吃一碗热腾腾的早餐吗?

当然,早餐会迟到,《早餐中国》却从不缺席。

不久前,《早餐中国》第三季回归,并旋即以9.1分创下了该系列的豆瓣评分新高。从中原腹地到滨海小城,从北国街角到儋州小巷,熟悉的配方,原来的味道,一众“云食客”依旧“吃”的津津有味。



在今天竞争激烈的美食纪录片市场,《早餐中国》如何杀出重围?对此,《早餐中国》的总策划洪雷曾坦言,陈晓卿(《舌尖上的中国》《风味人间》总导演)将精致恢弘做到了极致,“我们没有其他路可以走,只能另外找一条路”,这条路就是“短一点”“体量不大”“带一点情感,有一些人情,有一些温暖”。

这就是《早餐中国》。在短短的时间里,通过早餐,见美食、见人生、见中国,用一门“以小见大”的学问,取得了一场“以小搏大”的胜利。

小体量:短视频带来的网感体验

《早餐中国》最独特的创新就是它短小精悍的体量。起初单集时长不超过5分钟,第三季调整为10分钟,立刻有一众网友在弹幕高呼“终于延长了”。

“微纪录”正是对当下网络流行的“小视频”模式的成功复制。以第三季为例,十分钟之内要讲完食物制作、食客反馈、老板心路、单曲循环等至少四部分内容,既带来了高浓度的信息获取体验,也迎合着受众碎片化的观看需求。

而时长的压缩带动着纪录片整体叙事节奏和情感基调的转变——取消了“文艺范”的播音腔旁白,用人物采访配合字幕开门见山;充满节奏感的音乐加快了剪辑速度,也推进着叙事进展。

更有趣的是,很多传统意义上的花絮素材被当做正片播出,也有很多看似跑题的“闲笔”,如《山西荫城·猪汤》一集,导演怂恿来喝汤的男孩向身边的女同学表白,问道“你上了大学会不会想她啊?”在男孩表达会与女孩联系后,导演反而调侃道“我说的是猪汤啊!”这类闲聊或八卦贡献了数量众多的笑点。还有的“喜感”素材被综艺“花字”或鬼畜剪辑进一步放大,再度强化了综艺感和喜剧效果,这也呼应了互联网时代文化生产的娱乐化倾向。

当网民日益成为文化产品受众中的大多数,“网感”就意味着一种先天的传播优势。从时长到形式,《早餐中国》这浓郁的“网生范儿”,从第一印象开始就预定了一波关注度。

小切口:一份早餐撬动的情感共鸣

形式虽然新颖,《早餐中国》的创作团队却在访谈中强调“打动人的并不是短视频的形式或是加花字等综艺手段,而是更快找到情感共鸣点的能力”。

考察当下美食纪录片的创作思路,可以发现宏观和微观两条线索。宏观叙事有如《舌尖上的中国》和《风味人间》系列,它们以食物为逻辑起点,在“生命传续”“文明演进”“东西交融”等宏大命题上渐次深入。

从宏观到微观,则至少有“空间”和“时间”两个方向:前者聚焦地域,例如《寻味东莞》《风味原产地·潮汕/云南/甘肃》等;后者则有“宵夜系”的《人生一串》《宵夜江湖》以及“早餐系”的《早餐中国》。

这其中,《早餐中国》的切口无疑最小——每集只讲一间小店,店家往往是一家老小,开店多年只卖一种早餐。但就是这一份份平平无奇的早餐所携带的情感能量,成为《早餐中国》撬动受众情感共鸣的支点。

正如片尾文案“只需早期,你就能找到故乡”,《早餐中国》的目标观众并是不小店老板,甚至不是光顾小店的食客,而恰恰是那些人在异乡,不能好好吃早饭的“都市漂一代”。

早餐不仅是故乡的味觉标签,更代表一种属于故乡小城的温暖的生活方式。《中国居民早餐饮食状况调查报告》显示,35%的调查对象不能做到天天吃早餐,其中“时间紧”成为不吃早餐的首位因素。相比于都市的快节奏生活,长时间通勤,以及夜宵兴起对早餐时间的挤压,热腾腾地吃面喝汤嗦粉,时而与街邻朋友诉诉家常,片中食客的安逸与踏实,成为很多观众只属于故乡和儿时的记忆。

离乡漂泊,生活和学习的匆忙中已无暇吃一顿充满仪式感的早餐——《早餐中国》就这样精准把握住了受众“想吃而不能”的“痛点”,用短短几分钟的“吃播时刻”,向观众提供了一份“身不能至、心向往之”的精神抚慰。正如导演王宏非所言:“节目挑动了人们吃早餐的欲望,说明早餐一直埋在大家的心里。”

此外,纪录片中早餐十几年不变的味道和早餐店充满年代感的环境也成为了一种怀旧情绪的培养皿。“怀旧”作为一种文学和艺术表现方式,往往用以表达对“现代化”话语的抗拒。都市的迅猛发展,往往让人在目不暇接的变迁中,感觉没几年就仿佛跨越了一个时代,而《早餐中国》中记录的小店,却传递出一种安全感,好像故乡的风物与味道会一直在原地等候,只要你愿意,就能回到你记忆中的故乡。

小人物:一幅笑中带泪的生活图景

《早餐中国》最动人的部分,在我看来并不是早餐,而是做早餐的人。

他们是一群在天亮前讨生活的人,凌晨开始劳作,往往到下午才得片刻休息,日复一日。《早餐中国》有意将镜头对准这群人的生活状态,挖掘他们的喜怒哀乐,这其中有父母的守望、父子的和解、夫妻的扶助,以及人生的彷徨与坚定。

《河南安阳·筲灌肠》中,卖灌肠挣的钱,老两口攒下来给孙子买了一套学区房。拉扯大了孩子,孩子的孩子又成了割舍不下的牵挂。

《河南洛阳·驴肉汤》中,父亲住院,叛逆的儿子在独挑大梁时终于理解了父亲的付出。不管走到哪里,家人才是最强大的后盾。

《江苏南京·皮肚面》中,夫妻二人辛苦半生,从一无所有走到如今。结婚时花光积蓄买的皮衣,一直留到今天,还会时不时拿出来看一看。

《陕西渭南·豆腐泡馍》中,女儿因为父母身体不好,放弃升学留在家照顾生意。也羡慕别人能读大学,却也相信不管有没有文凭,把自己做到最好,生活就差不到哪去。

苦难里面的一点点希望,希望里面的一点点悲伤,悲伤里面的一点点坚强。在他们面前,《早餐中国》用真正平等的目光,表现有温度的人性,直面现实的困惑,寻求心灵的慰藉,这背后是对奋斗人生的赞美、对家族凝聚的向往、对个体选择的尊重,在简单的一餐、一店、一家人中折射出中国人的生活理想和人生哲学。


故事最后,伴着“每个老板都有自己的单曲循环”,那些可念不可说的部分,都随风而逝,成了观众眼中一点点酸涩的滋味,这酸涩过后,却变为温暖又激励人心的精神养料。

《早餐中国》:天南海北的早餐里,吃出了人生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