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博备用网址

中国网

“但闻人语响”——在纽约这个摄影群展中发现中国诗意美学

“但闻人语响”——在纽约这个摄影群展中发现中国诗意美学

时间: 2021-08-18 14:51:29 | 来源: 亚博备用网址

▲“但闻人语响:Yet, Only Voice Echoed”展陈,©THE FQM,2021

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鹿柴》几乎家喻户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诗句描绘了傍晚时分鹿柴附近的空山深处的幽静景色,寥寥二十字却余味绵长,充满绘画意境。在空山之中忽闻的人语,却并未见人影,描绘了一种孤寂山林中短暂而局部的感受。

不过这首唐诗与一场发生在纽约的摄影群展有什么关系?

今年七月,一场名为《但闻人语响》的展览在纽约上东区FQM |艺术与视觉文化计划的空间中呈现,这是该计划推出的自成立后首个以摄影为主要创作媒介的群展,作为QM Project的衍生行动,此次展览邀请Artnet新闻中文网编辑总监Cathy Fan策划。

▲“但闻人语响:Yet, Only Voice Echoed”展览策展人、Artnet新闻中文网编辑总监Cathy Fan和 The FQM创始人秋萌,©THE FQM,2021

聊起这次展览,策展人Cathy Fan说,王维的诗句总是让画意跃然于脑海,充满想象空间,是真正的诗中有画,“大胆想象一下,如果王维穿越来到现代,懂得用起相机,他会不会也是一个极好的摄影艺术家?”策展人这样笑道。

一首来自唐代王维《鹿柴》,带着纽约的观众进入一段有关跨文化语境下一场关于诗意转译的影像之旅。此次展览呈现了六位当代艺术家一共七个如诗的作品系列。参展的艺术家包括秋麦 (Michael Cherney)、康兰丝 (Lois Conner)、苏杰浩、沈玮、陈荣辉和Benjamin Langford。

▲“但闻人语响:Yet, Only Voice Echoed”展陈,©THE FQM,2021

策展人表示,这首诗与一本与之有关的出版物是展览的缘因,也恰与展览“终章”空间中的作品同名。策展文字这样介绍,“诗歌语言从日常会话和行文的规范中跳脱,与非叙事性的摄影创作异曲同工。摄影的诗意方式常常以“省略和缺席”来表达,可以看作是一种暗示形式的表达,一如“空山”中缺席的“人影”。文本的缺失既是摄影媒介的局限性,但也由此产生了图像被转译的趣味。”

Cathy Fan介绍,这一次展览中的作品大多是非叙事性的摄影作品,在时间和空间的切片中展开整个诗意的叙述,它们或展开对自然、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追问,或以摄影本身回溯个人与集体记忆。本次展览中的艺术家们也乐于逾越摄影媒介的常规体裁和制式,让材料成为创作中求索的有趣载体。

▲“但闻人语响:Yet, Only Voice Echoed”展陈,©THE FQM,2021

融合对中国古典艺术的主题、材料和形式的探索,秋麦(b. 1969)的摄影是对悠悠中国视觉艺术史的静思。通过聚焦物象的本质和气韵,他的摄影传达了大自然超越一时一刻的、亘古长存的特质。而康兰丝(b. 1951)试图通过摄影以一种有意而又微妙的方式揭示时间流逝的感觉,其照片描述了她与可见与想象、事实和虚构之间的关系。在纽约的摄影之旅中,康兰丝的用摄影去展开研究和思考:我们是谁,我们成为了谁,以及我们是如何到达这个动荡的历史转折点。沈玮(b. 1977)的《隐形舆图》结合摄影图片和极简绘画的形式,通过对中国哲理中的“气”的个人化认知,展示了一个有诗意的、超现实的和充满诱惑力的多元化空间。苏杰浩(b. 1988)的《瓦莱:日常图景》创作于 2016年在瑞士瓦莱州三个月的驻留期间。艺术家被瓦莱地区的自然细节和文化记忆形成的综合氛围所吸引,试图依赖直觉化的感知去观察事物,并探索一种主观的地方感。与此同时,艺术家也检视了摄影作为一种节制的时空媒介,如何去清晰直接地再现物象的美,进而唤起某些心理性的体验,回应上述的文化情境。陈荣辉(b. 1989)用在美国逛超市时看到的迈耶柠檬,“还原”一个百年前植物猎人跨越中美的被遗忘的事实,讲述一个全球下背景下的“距离”故事。陈荣辉的另一件作品将《观看王维的十九种方式》用书写的方式呈现在作品中,用摄影的方式去重构诗歌的意境,用熟悉的东方美学对摄影的可能性进行探索,亦是对对于文化多元性的思考。Benjamin Langford(b. 1992)的植物般虚幻的作品在画廊室外花园墙上盛放,让观者处于一种奇妙的超现实假象中。他用微距拍摄花朵,用室外材料制成超现实的柔软雕塑,让自然以本能和触觉的形式,再次贴近于人。

▲“但闻人语响:Yet, Only Voice Echoed”展陈,©THE FQM,2021

据了解,FQM |艺术与视觉文化计划成立于2016年,是一个位于纽约的实验艺术空间,长期致力于在西方为中国传统审美挖掘新的发展契机,让当代艺术深入到中国文化语境之中。此前,机构推出的展览项目几乎都与中国当代水墨的艺术家相关,而这一次与美国Artnet新闻中文网编辑总监Cathy Fan进行合作推出了中国当代摄影群展项目,在媒介属性和策展人的选择上都展露了新的动向。

“我们一直在探索中国传统的视觉文化资源在全球化的今天将产生的新价值,这需要破除艺术界中既有体系的僵固界限,以此来激发艺术生产和内容创造,”FQM |艺术与视觉文化计划创始人秋萌介绍道,“在未来的艺术项目中我们会邀请来自不同学科和领域的个人和机构加入我们的讨论和行动计划,这包括但不限于艺术家、策展人、设计师、科学家、学者、机构、企业。通过支持艺术创作、组织讨论、出版和教育项目,我们试图跨越不同的文化和学科之间的界限。”

亚博备用网址专访策展人Cathy Fan

“但闻人语响:Yet, Only Voice Echoed”展览策展人、Artnet新闻中文网编辑总监 Cathy Fan

参与FQM |艺术与视觉文化计划的展览项目的策划,是怎样一个契机?作为一位艺术媒体总监,这次跨界策展的合作,对你来说的意义是什么?接下来还会有其它相关计划吗?

最初通过采访认识了FQM |艺术与视觉文化计划创始人秋萌。在工作结束之后,我们也聊起一些对艺术项目的想法,觉得十分投缘。我在artnet的工作之余,也会对当代摄影有一些关注,在过去几年也陆续完成了一些当代摄影的写作或者译作。在今年年初,秋萌向我发出了邀请,让我策划一个在今夏FQM |艺术与视觉文化计划的一个摄影群展。在策展工作的沟通过程中,我们彼此也对这个项目感到十分兴奋和期待,对于展览的顺利举行、相关艺术家和项目引起的回响和共鸣,我们尤其高兴,甚至会很感动。

作为一名艺术媒体从业者,我对于自己角色的定义更倾向于是“一座桥梁”,无论是立足于当代艺术市场中心城市纽约,将东西方艺术场景的事件和观点互通有无,亦或是小众艺术如何抵达更多数人。我一直都期望自己的工作能够破除一些僵化的边界和陈旧的观念。而这一次与FQM |艺术与视觉文化计划的合作其实也是我对自我角色定义的一次延续,更准确的来说,是一次“伸展式试验”。这一次展览之后,我们双方可能会以年度合作的形式再带来一些有趣的项目。

▲展览策展人Cathy Fan,艺术家陈荣辉,和MoMA摄影部主任Clément Chéroux在展览活动现场,©THE FQM,2021

▲展览策展人Cathy Fan, The FQM创始人秋萌于展览开幕式上进行作品导览。©THE FQM,2021

与一所长期关注植根于中国传统审美的当代艺术机构合作,去策划一个摄影为媒介的展览,在策展的思路上有什么考量和创新?

这首先要感谢秋萌给了我许多自由度和鼓励,在策划过程中,我们两人的讨论也激发出更多灵感。我们策展的灵感一部分源于唐代诗人王维所写的诗《鹿柴》,而另一部分源于一本于1987年首发的出版物《观看王维的十九种方式》(现已有商务印书馆所出的中文版)。由美国当代作家和翻译家艾略特·温伯格(Eliot Weinberger)创作的这本书一直都是被不少社科和文学研究学者、爱好者所钟爱,该书汇集了自1915年以来对此诗歌的多种语言的译文。薄薄的一本书尽在讨论《鹿柴》这一首20字诗歌的翻译,第二句“但闻人语响”,未见人影的五字,经过转译和想象,原文的气韵、情绪和味道在读者脑中就可以以各种方式被延展和想象开来。

▲Eliot Weinberger, 19 Ways of Looking at Wang Wei.

王维被许多人认为是文人画“鼻祖”,后人苏轼曾说,他的诗中有画意,画中有诗情。我们常常讲到通感,其实这与摄影,尤其是这一次展览中艺术家的作品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我们想要带领观众进入一段有关跨文化预警下一场关于诗意转译的影响之旅,展览也希冀去开启一场诗歌与影像关于“可见与想象”、“事实与虚构”之间的讨论。

另外,因为我在艺术媒体的工作背景,我们在展览相关内容和衍生活动上也做了相应的“改版”,从线上文字导览,到一系列针对艺术家的深入采访,从陈荣辉的个人作品放映会,再到展览最后一天即将举行的诗歌分享会。

“但闻人语响”是中国唐代诗人王维《鹿柴》中的第二句,展览题目的英文翻译“Yet Only Voice Echoed”是策展人翻译版本,并没有采用已有的译本,这里有什么考量吗?

这里其实是自己在策划展览的过程中,顺势做了一个小游戏。就像刚才所说,展览想要探讨转译这个话题,那么自己也想做一个译本。首先,我觉得“但闻人语响”这句最有意境,让人回味,而“Yet Only Voice Echoed”在音节上也最为接近。后来也有跟艺术家探讨过是否有语法问题,但是后来觉得表达比严谨语法在这里好像更为重要,也许这就是诗给人的一种关于“错误”的自由吧。我的译本是作为中文母语者自己的一种表达和诠释,不一定是最佳的,但是一定是属于我个人的。这样想的话,观看王维就是二十种方式了,或者每一个观者心中都各自有自己的方式(笑)。

附上策展人译本:

鹿柴

Deer Enclosure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No one in sight, in this empty mountain.

Yet, only voice echoed.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Slanting light coming back for the deep woods.

It shines upon the green moss, once again.

▲“但闻人语响:Yet, Only Voice Echoed”陈荣辉作品《观看王维的十九种方式》展陈,©THE FQM,2021

▲陈荣辉,《观看王维的十九种方式一》,2021。收藏级艺术微喷

展览题目与参展艺术家陈荣辉的作品也有所呼应和关联,能否也介绍一下这个作品?

陈荣辉的作品很有意思,在这一次展览中,他是唯一一位有两套系列作品被选入的艺术家。首先是《观看王维的十九种方式》。这件作品被置于展陈中最靠里的空间,就像是整场展览的“终章”,也在回应着展览的题目。实际上,展览概念与题目也有许多来自于我们在此前与陈荣辉的一些讨论。作品源于两年前他只身来到耶鲁求学,在一天太阳下山之际,他正在一个学校附近的山丘树林之中,傍晚的光线斜着穿入幽林,他看见了两只北美鹿,而就在那个时候,陈荣辉的眼前出现王维的《鹿柴》这首诗。那时的纽黑文(耶鲁大学所在地)就成为了陈荣辉的辋川吧。

陈荣辉用大尺寸的黑白摄影将看到的树林拍摄下来,但是实则作品主要关注的是如何用东方审美去探索美国景观新的可能性。当下的景观摄影流行的是彩色大画幅照片,力求把真实世界用摄影的方式进行还原或者摆拍呈现。与此同时,陈荣辉还倾向将中国绘画的精神融入到其美国的摄影实践中。《鹿柴》的英文译本被以书写的方式呈现在他的挂轴作品之中,挂轴上是他从树林中捡回来的树枝,而译文是以“影子”附着在树枝的影像上,与右上角中文古诗行程对照,这不仅仅丰富了视觉上的体验感,也体现了文化作为媒介的多样性。

▲秋麦,《山重集》H3(局部),经折装册页,摄影、宣纸墨本

▲秋麦,《山重集》神道,a面(局部),经折装册页,摄影、宣纸墨本

此次展览中,艺术家秋麦的作品很特别。这件名为《山重集》的作品已经有不少博物馆、机构等收藏记录,一位美国艺术家进入了亚洲艺术的收藏体系。能否具体介绍一下呢

▲“但闻人语响:Yet, Only Voice Echoed”展览现场,秋麦 Michael Cherney作品《山重集》,©THE FQM,2021

▲“但闻人语响:Yet, Only Voice Echoed”展览现场,秋麦 Michael Cherney作品《山重集》,©THE FQM,2021

是的,这件作品有很好的学术机构收藏记录,包括美国盖蒂研究中心、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博物馆、耶鲁大学美术馆等。在这次展览种,我们以两种不同的方式,呈现了秋麦《山重集》系列的两部册页作品:《大足》和《神道》,也是在展厅中,观众能够与之“互动”的作品。我们将《大足》册页置放在展厅中央的桌上,这是艺术家在2003年拍摄的重庆大足石刻,也是他的代表作。在秋麦游历到此的时候,他用摄影记录下了《释迦涅盘圣迹图石刻》,然后在一张35毫米底片中筛选出一条细长的局部,放大并分割成张单页,打印在宣纸上,然后装裱成传统经折装册页。我们鼓励观众带上手套,以册页的方式来翻阅这部作品,于是观众能够得到一种不同于以往观看摄影的体验,册页会带给观看一种特别的韵律和节奏。另一件作品《神道》中,秋麦延续了同样的方式,不过同时利用了册页的正反面。我们在另外一张长桌上将这个册页竖立起来,这是一条为观众提供的观看回径。这个作品取景于河南巩县的北宋皇陵。艺术家站在距离神道约200米的距离,在两侧分别拍了一张照片,然后把天和地裁掉,并把画面分隔开,一张张地放入册页的两面里:一面展现了从西边看到的神道,另一面则是从东边。而且在其中一张照片中,正好有一辆摩托车经过。庄严的古代陵墓塑像和当代的地方人文活动融为一体,自然且生动的展现了历史的更替。

▲“但闻人语响:Yet, Only Voice Echoed”展陈,©THE FQM,2021

与许多人们印象中摄影艺术群展不同的是,这次作品的展陈从室内延伸到了室外,花园中设置了装置作品。而部分艺术家在材料的选择上也突破了传统对于摄影媒介的认知,展览是否也有意在材料的讨论上?

很有意思的是,许多观众在莅临展览之后都发现我们在花园的作品很有意思。这是美国艺术家 Benjamin Langford的作品。在策划展览之时正值春初,FQM空间也正在升级花园的植物,当时想到Langford的实践基本上是以植物和花卉为主题,而且常常是摄影装置,于是我“委任他给花园做一些场域特定的装置。于是最后的结果是三朵真实存在的花朵,以超现实的巨大尺幅出现在花园中。这些大型花朵雕塑,实际上是艺术家对现实和超现实的探讨,这些花朵从远处看十分真实,有趣的是,在镜头中总会有一种三维立体的视觉。但是其实身临其境的观众们会知道着是一个2D的图像。其实也算是首尾呼应,我们选取了Langford《温室中》系列的两幅作品,这个系列作品带着静谧、诗意的感觉。艺术家是在粗麻布上进行创作,然后将数码印刷和手绘的方式结合起来,探索一个作为隐喻空间的温室。许多观众来到现场的时候,都一时件分不清这是绘画还是摄影,有一种古老材料和新锐科技的错位感。

不仅仅是Langford,展览中秋麦、陈荣辉、沈玮、苏杰浩这几位艺术家都在创作媒材上做出了讨论。摄影艺术创作,不仅仅是局限在传统定义之中,而是可以用更广泛的材料和媒介去讲述故事和提出问题。我想,在FQM |艺术与视觉文化计划来呈现这一点,尤为有意义。

关于FQM |艺术与视觉文化计划

FQM |艺术与视觉文化计划是一个实验性的艺术组织。通过促进文化产业、学术研究和艺术创作之间的沟通,它致力于扩大人们对于独立艺术机构的理解。基于讨论、出版和展览等形式,FQM意在连接起艺术、文学、哲学、科学、设计、经济和国际政治等学科,以此来思考生活与精神世界、本土和全球化、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二十一世纪,FQM试图以灵活的、跨学科的方式去发展和呈现亚洲当代艺术。(文/许柏成 图片提供:THE FQM

“但闻人语响”——在纽约这个摄影群展中发现中国诗意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