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博备用网址

中国网

对谈|什么造就了一个策展人——策展教学与策展实践

对谈|什么造就了一个策展人——策展教学与策展实践

时间: 2021-10-01 16:28:27 | 来源: 亚博备用网址

《什么造就了一个策展人——策展教学与策展实践》对谈活动现场(从左至右依次为:胡丹洁、周青、朱芮菡)

如今,“策展人”已经成为了一个集托管人、解释者、教育者、引导者和组织者于一身的形象——从观念至联络、筹资、展览画册,再到展览设计、媒体宣传、公共教育,甚或是展览相关资料的存档和评估,他们的日常工作涉及一系列复杂多元的环节。本次对谈活动由策展专业教师和初入策展行业的学生组成,邀请到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副教授、艺术展览策划管理工作室负责人周青老师,将从“策展理论”“策展教学”“策展实践”三个维度出发,试图探讨和反思策展的观念、策展专业的教学模式等相关问题。

时间|2021年9月6日

地点|北京隆福文化中心一号殿

对谈人|周青胡丹洁朱芮菡

《艺术与自然——意大利创作考察汇报展》执行策展人胡丹洁

『何为策展?何为策展人?』

胡丹洁:首先请周老师来谈一谈,什么是“策展”和“策展人”?

周青:艺术展览把不同时代、地域、艺术家的作品汇集起来,再按照某种理念、逻辑与方式呈现出来,这一过程本身就意味着再创造和产生了某种“进步”,具有深层的文化意义,而这正是我们所说的展览策划。策划是指为了达到某种预期的目标,借助科学、系统方法和创造性思维,进行的调查、分析、创意、设计并制定行动方案的思维和行为过程。展览策划强调前瞻性、创造性、学术性、可行性的有机统一,既包含理论与策略层面的学术研究,又包含执行与管理。

源自西方博物馆语境中的“策展人”(Curator)角色经历了一个较为漫长的演变过程,而“策展”(Curation)一词来自“策展人”。时至今日,西方艺术博物馆体系的策展人制度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对“策展人”和“策展”定义的维度也越来越广。在当代艺术语境中,“策展”更带有偏重于学术的潜台词意味;而外延更广的“展览策划”,则似乎更能涵盖具有多重意义和身份的“策展”和“策展人”的定义。随着时代的发展,策展人的多重外延身份还将不断变化,其职业技能的范畴肯定也将不断拓展。 

胡丹洁:策展人在展览中提出问题、回应当下、生产文化内容,也就意味着策展肩负着一种文化责任:要向公众传播有意义的内容、要在展览中实现某种教育的功能。甚至展览还具有历史书写层面的意义。对于策展的文化责任,周老师有没有什么看法?

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副教授、艺术展览策划管理工作室负责人周青

周青:“公共性”和“教育性”是展览非常重要的特质。在美术馆、博物馆的语境中,展览可以说是最有效的意义传播平台。怎样利用这个优势?策展人不能只是单纯地研究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如果只是这样做,那写一本书就好了,不必做成展览。策展人要从展览的公共性特质出发,从前言到展签再到媒体宣传,都使用便于观众理解的语言方式书写,将个人的思考通过展览的方式传达出来,潜移默化地实现教育的功能。

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展览策划管理工作室教学思路与成果目标示意

『策展教学与课程设计』

胡丹洁: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在本科阶段设立“艺术展览策划管理工作室”的初衷是什么?

周青: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是在2015年正式独立的,其实在这之前,从2003年起,艺术管理教研室就已经存在于人文学院之中,并开设了策展相关的课程。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对于本科生是偏精英化的教学,结合了以前老美院的传统,本科同学在三年级的时候就进入到专业指向性很明确的工作室里学习。第一年建立了四个工作室,到今年又增加了一个新的工作室,艺术展览策划与管理工作是最早建立的四个工作室之一。

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展览策划管理工作室教学思路与成果目标示意

学习对展览的策划和整个展览流程的管理,实际上是一个交叉性的、涉及多个不同学科内容的学习过程。

从上世纪中期开始,西方许多大学开始开设“策展”课程,“策展”随后逐渐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学科。在这些西方大学的策展专业教学中,涵盖了理论与实践两大部分:一方面是对策展理念、策略的学习,一方面是将实务操作技巧结合到具体的项目里去学习。

我们在本科阶段开设策展工作室的主要宗旨是为策展专业培养具备全球视野、专业综合素质与实际技能的专业人才。也就是说,在本科阶段,更注重对策展实务方面实操能力的学习与训练。随着整个艺术生态的全球化和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日趋活跃,展览的策划与管理在专业性、规范性与创新性等方面的要求也日益紧迫。

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展览策划管理工作室授课现场照片

胡丹洁:从事展览策划与管理具体需要具备哪些专业知识和技能?这些知识与技能应该如何培养?

周青:在本科阶段可以先不去讨论“什么是策展人”这种很宏大的问题,而去考虑策展人应该做什么和如何做?ExhibitionMaking也即制作一个展览具体涉及到哪些内容和环节?

为什么我们工作室喜欢请很多业内的、战斗在第一线的艺术工作者来到课堂之中?就是因为策展人是需要积累实际操作经验的。策展人的工作很有挑战性,必须要学会做平衡,既要有自己的学术坚持,又要从客观的情境出发要做适当的妥协。策展人在大的环境中还需要保持自己的独立判断和学术上的创新能力,这是非常难的,也是考量一个策展人学术能力上的最重要的一点。

此外,反思意识也很重要。在国外策展教学的课程体系里,随时评估和监测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从展览项目立项开始伴随始终。评估的内容可以帮助做展览的人去做反思,同时也能将一个展览实施的整个过程记录下来。后来这种监测系统又演变成了一种方法论,文献展这种展览形式的产生就与此有很大的关系,所以这个管理学上的科学方法已经逐渐演变成为了一种学术层面的方法论。我想这个评估和监测的环节,是需要我们国内策展行业学习和吸纳的,而不要都做成急就章。

《什么造就了一个策展人——策展教学与策展实践》对谈活动现场

胡丹洁:是的,策展人需要具备方方面面的能力,因为展览是一个整体,策展人要兼顾一个展览的各个层面。展览也是一种态度,每一个展览实际上都要回答的一个终极问题:为什么要在当下做这样一个展览?它与当下的哪些问题产生了关联?也就是说一个策展人要敏感地捕捉和回应当下的问题。这两点是我觉得策展人尤其是好的策展人需要具备的能力,一个是对整体性的把握,一个是对当下问题的敏锐捕捉和回应。

周青:有问题才有展览。你可以说展览是讲故事,但故事是什么?以前我们小学的时候说讲故事要有中心思想,其实就是围绕你要说什么问题和你怎样说这个问题。你要说什么?可能主观性更多一些,你怎么去说?可能就会和具体的空间场域和其他因素结合在一起。怎样去把握这个方向?怎样去因地制宜地完成这个问题的讲解,我觉得这是策展人需要解决的。

 《艺术与自然——意大利考察创作汇报展》展览现场

胡丹洁:聊完关于策展和策展教学的宏观情况,现在我们进入到个体层面的探讨。我们想问一下朱芮菡,是什么原因使你在大二升大三的时候选择进入“艺术展览策划管理工作室”?

《艺术与自然——意大利创作考察汇报展》策展助理朱芮菡

 朱芮菡:我当时是从个人兴趣出发做出的这个选择。为什么感兴趣?首先,看展览可以说是我成长过程中的“快乐源泉”之一,各式各样的艺术作品能够带给我非常丰富的想象。另外,我觉得做展览是一件有创造力的事情,在策划和制作展览的过程之中有很多可以发挥的空间,可以加入一些自己的想法。最后,我觉得做展览还非常有社会意义,就像刚才周老师和胡老师说的,展览具有很强的公共性,能够为公众、艺术家、各种各样的人提供交流的空间和话题,同时满足观众多元化的需求。漫步展厅之间,既可以选择放松休闲,收获一个愉快的下午,也可以选择严肃探究,进行一次深层次的思想碰撞。

两年的工作室学习使我对展览的方方面面都有了一定了解,展览写作、视觉传达、布展、宣传、财务、法务、布展等课程有效地把我引上了策展这条路。而在毕业之后,我又非常幸运地得到了北京靳尚谊艺术基金会这次展览的工作机会,让我真正体验了一把展览的具体制作过程。如今回想我的本科学习,我又有了很多新的体会。比如,实践经验对于做展览真的极为重要。以前我可能对策展存在一些很理想化、很天真的想法,现在才真正意识到策展人在工作中需要平衡很多关系,根据具体情况在不同的角色之间变通和灵活地跳转。展览事实上是现实性很强的“工程”,落地过程中会用到很多和艺术没有直接关系的日常生活技能。所以未来还有很长的路,需要从一个个展览里去感受和累积经验。

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展览策划管理工作室教学课程结构

胡丹洁:朱芮菡提到了一些具体的课程,包括概论、写作、财务、设计、布展等等,那么请问周老师,艺术展览策划管理工作室两年课程的框架和逻辑是怎样的?

胡丹洁与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展览策划管理工作室师生分享策展理念与思路

 周青:我刚才听了朱芮菡的发言很高兴,朱芮菡最初对展览很有兴趣,她是以一种非常理想化、怀着满腔热情的状态进入的策展工作室,在毕业之后,她作为策展助理完成了一个具体展览以后还没有打退堂鼓,这说明她确实很热爱展览事业,也说明我们的教学还是达到了一定的目的。因为如果说我们在这两年的学习中没有教授她很多具体的东西,那么她在进入到一个展览项目的时候是摸不到头脑的,她不会知道应该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做的过程中应该解决一些什么问题。如果她不具备一些基础的常识,比如说油画展示的灯光应该达到怎样的效果?展签应该写什么样的内容?那么很可能她原来的一腔热情一下子就会被扑灭。

工作室的课程共划分成两部分,五门偏重实操技能,两门偏重历史和理论。在五门偏重实操技能的课程中,一部分是讲授对展览的概念性认识,比如展览策划管理概论,一部分是讲授展览的财务、法务、视觉传达、宣传营销等内容,因为展览终究是一个项目,策展人也担任着项目经理的角色。还有一部分是写作,其中既包括学术性较强的画册、前言文字等,也包括和公教活动、媒体宣传相关的应用型文字。在两门偏重历史和理论的课程中,一门是对展览整个历史的学习,包括策展的基本原理;一门是对策展的观念与策略进行学习。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采用了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聘请业内一线专家来参与到课堂的教学当中。比如会请到专门讲灯光的,专门讲媒体的,甚至是专门讲项目管理的……我们希望学生可以从课程中全面地获得成为策展人所需要的基础素养。

《艺术与自然——意大利考察创作汇报展》展览现场

胡丹洁:那么朱芮菡,你在上学的时候对哪些课程印象最深?通过反思自己从学到做的过程,你现在对工作室的课程有没有什么新的感悟?

朱芮菡与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展览策划管理工作室师生交流展览实践经验

 朱芮菡:我想着重分享几门课。首先是胡老师为我们讲授的“展览的写作”,会讲到前言、展签、新闻稿、画册文字等的写作方法。现在返回头去看,依然会觉得这门课非常实用。文字作为一种交流的媒介,在展览中很难缺席,同时由于展览文字不同于个人写作的公共性,撰写者需要掌握一些特定的思考角度和方法,才能给予观众更好的体验。

再比如,我们在大四时还修读过“展览的视觉传达与布展实务”,在布展实务的部分,我们用一个多星期的时间参与了“中国风景:2019泰康收藏精品展”的布展全过程。展览场地是在798园区中一个废弃的办公大楼,经过几个月的翻新和改造,终于得以进入布展阶段。从展厅搭建到作品进场,再到墙面贴字、灯光调节、展场清洁,通过这次体验,我们对布展的流程、方法、难题有了基本的了解,最终将布展经验总结成了一本《布展人手册》。但对比这次意大利写生创作汇报展的布展工作,我的感受十分不同,因为那时只是作为一个学习者和旁观者,这次真正作为现场工作的协调员去解决问题时,才发现自己在实践经验上的匮乏,需要在未来更多的展览里慢慢积累。

此外周老师的“展览历史与理论”也令我受益良多。对这门课学习其实应该一直延续下去,以展览工作为职业的人应该不断地对历史上好的展览和好的展览理论进行研究。实务工作尽管重要,但策展人也不能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做实务上,通过了解前人的成果,分析展览是如何从最初的形态发展至今,才能更好地寻找展览未来的发展方向。

 胡丹洁与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展览策划管理工作室师生分享策展理念与思路

胡丹洁:谢谢朱芮菡的分享,她对整个学习过程的反思,为我们的教学带来了一些启示。问题又回到周老师,目前已有四届学生进入“艺术展览策划管理工作室”,在这几年中,您对策展教学有没有一些新的体悟?在课程设计上会不会有一些新的变化?

周青:央美的艺术管理教育学院创立工作室教学的模式有4年了,我们一直在逐渐地反思和完善。很感激朱芮菡作为第一届毕业生给了我们很多互相学习、教学相长的机会。胡老师提到的是我一直在考虑的问题。因为这种实际操作能力的学习一方面非常具体,另一方面也容易留于细碎,怎样把这些细碎的内容整合起来,转化为一种能力,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并且许多实际技能、现实状况只有通过具体实践才能被掌握和了解,课堂和课本上永远总结不完,这个也是我们的教学需要不断面对和思考的难题。其实我觉得不光是策展,整个中国的教育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都是我们现在应该花大力气去讨论的。总之,一个优秀的策展人一定是要经历了各种状况、各种头疼的问题,才能逐步走向成熟的。

丹洁你也可以谈一谈你在国外学习策展时的经历,据我了解,每个学校都有各自不同的教学偏向。

胡丹洁:我是在英国皇家艺术学院(RCA)修读的当代艺术策展专业的研究生。这个项目成立于1993年,当时英国正处于“新机构运动”的背景之下,一大波与当代艺术相关的机构纷纷成立,专业的管理者和内容生产者也即策展人却十分稀缺,于是有了对这个行业的需求。从那以后策展逐渐成为了一个专业,有了一套自己的方法论,同时也有产生了不同的分野,比如皇艺的策展教学可能就更加偏重于机构策展,也就是如何与机构合作,在完成机构使命的同时,通过展览与公众对话,而歌德史密斯学院的策展专业更多偏向于培养独立策展人,他们教学的重点会更多放在如何融资、如何形成自己的个人的研究兴趣并把它转化为一个公共话题,最终使项目成为现实。

《艺术与自然——意大利考察创作汇报展》展览现场

周青:中国的美术馆事业发展可以说也是刚刚开始,也很需要这些专业人才,而中国的语境跟国外又不太一样,所以策展教学如何与中国具体国情结合,也是我们需要考量的问题。

胡丹洁:确实,策展在中国是一个非常新的、舶来的学科,所以它在中国的语境里如何生根、演化,如何去适合中国的机构以及整个艺术生态的运转方式,是一个难点。同时,我们的专业设置在本科阶段,在学生相关理论、实践,包括人格的成长都不完善的状况下,怎样进行策展人的培养,也是一个难点。此外,策展学科本身既包括理论知识又包括实操技能,怎样把“知识”转化为“技能”,使学生走出课堂之后顺利地展开实践,这又是一个问题。所以也请朱芮菡分享一下,你觉得学习策展的难点是什么?

朱芮菡:我个人觉得策展并不一定要被作为一个持续不断的工作,可能事实上也并不太具备持续不断的现实条件。策展是一种表达和交流的方式,应该和策展人自身的研究结合在一起,当研究/输入到一定程度,自然就会产生表达/输出的欲望。而这需要策展人保持高度的自觉性,不断探索新知、思考问题、了解艺术家和作品、寻找自己的研究和策展方向,这不是能够简单直接地从外界例如学校中获得的。另一方面,我觉得虽然现在可供参观的展览很多,策展的机会却并不多,我能够得到做这次展览的机会实属幸运,但更多时候可能长期没有获取实践经验的机会。此外,展览是多方力量集合的结果,策展人需要有调动、整合这些力量的能力,但这种能力需要在课堂专业学习的基础上,在实践中慢慢摸索。

《艺术与自然——意大利考察创作汇报展》展览现场

『策展的未来』

胡丹洁:什么样的展览会引起你的关注?一个好的展览应该具备哪些特质?

朱芮菡:我首先会比较关注展览所讨论的话题,它想要表达的内容以及它的表达是否有效,好的展览的叙事逻辑不能是牵强的,应该是能够与观众有效交流的。另外我觉得好的展览还需要有一些勇敢的尝试在其中,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最后,展览是一种整体体验,它的品质体现在方方面面的细节里,从作品到视觉设计再到观众服务,都需要严格把控,才能形成一个好的展览。

胡丹洁:在你的设想中,展览的未来会以什么面貌出现?未来的策展人又会是什么样的?

朱芮菡:我希望展览在未来依然可以借助各种无法预知的手段帮助人们相遇和对话。在具体的面貌上,展览也许会变得更加综合化,就像艺术不断打破学科边界的发展趋势一样,策展团队的组成人员、展览的形式与空间也会是更加跨越边界、多元碰撞之后的成果,将不同时空及其留存于人们心中的记忆、感受、情绪以意想不到的方式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更综合的体验。

胡丹洁:我希望在未来人工智能的时代,策展人的工作不会消失。策展人作为一个文化生产者,她们的创造性体现在文化层面,他们需要能够敏锐地捕捉当下,用独特的观察方法与思考角度,通过展览回应当下并提出新的问题。所以我希望“策展人”在未来不会只是意味着一种职业化的操作模式,而可以成为促进整个人类文明向前推进和发展的角色。

《什么造就了一个策展人——策展教学与策展实践》对谈活动合影 

『关于对谈人』

周青

研究生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获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加拿大麦吉尔大学访问学者,并曾工作研习于法国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现为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副教授、本科基础教学部主任、“艺术展览策划管理”工作室主持人、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专业研究方向为展览史与展览文化研究。主要策划及参与的展览:中国画秋季沙龙展,中加当代艺术展,新浪潮——法国当代艺术展等。

胡丹洁

毕业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 (RCA),获得当代艺术展览策划专业硕士学位,为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艺术展览策划管理”工作室课程主讲教师。同时,她也是 Frieze在亚洲的特聘顾问。曾策划的项目包括:《艺术与自然——意大利考察创作汇报展》(隆福文化中心,北京),《雷安德罗·埃利希:太虚之境》(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深圳),CAFAM双年展:《金枝》的密码——巫术、鬼魂与面孔的经济学(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影子拳击》(皇家艺术学院画廊,伦敦),《闲话、丑闻与良好礼仪》(陈列室艺术中心,伦敦)等。

朱芮菡

2020年本科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艺术展览策划管理”工作室。现任职于北京靳尚谊艺术基金会,负责展览项目的管理与执行工作。

展览海报

对谈|什么造就了一个策展人——策展教学与策展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