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博备用网址

中国网

虎墨沉香——潘文海、陈加林、朱培尔书法展在无锡开幕

虎墨沉香——潘文海、陈加林、朱培尔书法展在无锡开幕

时间: 2022-09-27 17:42:21 | 来源: 亚博备用网址
快讯 >


潘文海、朱培尔代表参展书家向无锡博物院捐赠作品

9月25日,由中共无锡市委宣传部、无锡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无锡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主办,无锡市书法家协会、无锡博物院承办的虎墨沉香·潘文海、陈加林、朱培尔书法展在无锡博物院开幕。

展览展出中国书协理事、艺委会成员、原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潘文海,中国书协理事、草书委员会副主任陈加林,中国书协理事、《中国书法》主编兼社长、《中国书法报》总编辑兼社长朱培尔的书法近作90余件,中国书协主席孙晓云为展览题写展标。

潘文海,朱培尔,无锡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常务副主任徐劼,无锡市政协副主席韩晓枫,无锡市委原常委、军分区政委柳江南,无锡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副书记、副主任吴峰枫,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理事长曹锡荣,中国书协理事、江苏省书协副主席、江苏省书法院院长李啸,中国书协理事、江苏省书协副主席、苏州市书协主席王伟林,无锡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杨建,无锡市公安局原副局长缪小展,无锡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吴立群,《美术报》书法周刊主任蔡树农,《书法报》副主编张波,无锡市书协艺术顾问刘铁平、夏国贤,副主席程伟、何勇、耿明霞,秘书长顾大可等书法界、媒体界人士参加作品捐赠仪式。

作品捐赠仪式

潘文海、朱培尔代表参展书家向无锡博物院捐赠作品,无锡博物院副院长陶冶代表无锡博物院接收捐赠,徐劼向3位书家颁发作品收藏证书。无锡市书协主席孙璘主持作品捐赠仪式。

当代书家之中,潘文海、陈加林、朱培尔三人十分有缘。他们都是1962年出生,皆属虎,今年又同时办理了退休手续。他们多年来钟情于笔墨,醉心书法创作,收获颇丰。三人性情相投,均喜草书,挥洒豪情,风发意气,故彼此间的亲切感甚为强烈。每有相见,切磋艺事,则长谈不倦,相契无间。今壬寅虎年,三人联合办展,以“虎墨沉香”作为展名,颇为合适。“虎墨沉香”,原意是说墨汁在一定的期限范围内会发出特别的清香味,今用于此,以副其创作与人生,如醇酒陈香,成熟且透亮。

潘文海作品

潘文海是中国书法家协会艺委会成员,中国书协第六、七、八届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原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一级巡视员,国家艺术基金库专家,中国文字博物馆书法艺术委员会委员,福建省政协书画室顾问。多次担任中国书法兰亭奖、全国书法篆刻展览等全国重大书法展赛评审委员会秘书长、副主任,监审委员会主任等;多次主持全国书学讨论会、兰亭理论奖、国学修养班等书法学术评审、论坛、培训活动;多次组织、主持国际书法交流活动;书法作品多次在国际、国内各重大展事上展出,并被国内外文博机构收藏、风景名胜区勒石。

潘文海作品

在谈到创作时,潘文海说:“书法是我的工作,更是我优游涵泳的志趣。这种状态让我在耽思笔墨的同时能够有时间去反思当代书法的诸多问题;从社会文化格局中考量书法事业的推进又可以帮我打开视野,滋养笔墨。这一内一外的张力给了我越来越大的热情与信心,也碰撞出一次次绚烂的火花。如何养成属于自己的笔墨风格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这既是一种自我期许,也是源于多年从事展览评审工作的启示。当下,得益于数字技术的便捷,我们能够看到的古代书迹浩如烟海;专攻一家也好,转益多师也罢,不同的思路指向同一个目标,即抓住书法的核心规律。赵孟頫说,用笔千古不易。这亘古不变的正是用笔的规律,而非多变的笔墨表现形式。几千年的书法史披沙拣金,经典谱系中的每一颗璀璨明珠都是内外兼善的典型注脚。在我看来,书法之‘法’至少在两个维度上是具有历史稳定性的。其一是用笔的规律,这也是依托汉字书写规律和书写工具而存在的;其二是这个‘法’传承演变的规律,在历代经典书家笔下,学养、阅历、天资、笔墨锤炼与他们对‘法’的认知产生了奇妙的化学效应,造就了以创作主体为核心的丰富的笔墨风格。历代书家学人所讨论的多绕不开这些话题。最核心的规律是稳定的,而以此为基础不断延展出来的笔墨表现方法则向我们展示出无限的开放空间,每一次挖掘与尝试,每一次思维能力的提升都可能促动笔墨的丰富及其与核心规律的契合。这是书法的规律,更是书法的魅力。历史的客观公允让我们看到了学习书法的路径,无‘法’便不成书,对‘法’的认知来不得一点儿含糊和随意,当然,因曲解误读导致的为‘法’所困同样是需要警醒的。我希望每一件作品都能够体现出‘法’的根基和笔墨性情的风采,记录下我的认知轨迹和情感状态,这是在古今对话中的自我丰满,也是翰苑积跬的心路历程。”

陈加林作品

陈加林,笔名林零,子牛,贵州农学院植保专业毕业,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草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贵州省人大政协书画院副院长,贵州孔学堂书画研究院副院长,贵州文史馆特约研究员,贵州民族大学、贵州大学、贵阳学院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贵州省画院学术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评审委员会委员。多次担任中国书法“兰亭奖”、书法国展评委,多件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及全国书法博物馆、纪念馆收藏及碑林勒石。书法作品数次入展全国书法展及专业创作展,入选“三名工程”展,获贵州省人民政府第一届、第六届书法创作一等奖。多部作品被国际国内友人收藏,出版有数种《作品集》专著。创作的中国画作品《黔山秋映》参加中国美协主办的第四届全国民族双年展,2016年《泉眼无声》特邀参展第二届民族双年展,《古城之韵》入选大道有痕2018中国名家金陵画展,《大山之韵》入选“新时代新气象”2019首届全国山水画双年展。  

陈加林作品

在谈到创作时,陈加林说:“书法于我不仅是职业选择,更是自已内心难舍的情结,幸甚所爱,偶有放下之意只作票友,但就因魂神相牵,暗自决意只能写好。艺无止境,技道並进。随年岁增长越来越享受这种妙境之乐,书法写我,造我无限审美之意境。如韩愈所说,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

朱培尔作品

朱培尔是《中国书法》主编兼社长,《中国书法报》总编兼社长。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书法评论与文化传播委员会副主任,西泠印社理事,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先后担任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全国篆刻艺术展、文化部中国艺术节书法篆刻展、当代篆刻艺术大展、全国篆书展、全国草书展、全国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全国新人展等展览评委;曾被全国新闻广电总局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评为出版行业领军人才、中国文联出版报刊业改革发展先进人物等。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书法、篆刻作品多次入选全国性书法篆刻重要展览;发表《佛教书法与我的创作》《刀法与线条》《篆刻的意境与意境的开拓》《如何展示和讨论——书法研究及实践的边界问题》等文章;出版著作有:《朱培尔篆刻精选》、《朱培尔山水小品集》、《当代中青年书法十家——朱培尔书法集》、《格外——朱培尔刻心经》、四卷本《朱培尔作品集》以及《朱培尔自选手拓印谱》等。《负重与抉择——关于『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作品展览』评审工作的观察与思考》获中国文艺评论2016年度优秀文艺评论文章,《技进乎道:一个未竟的使命》获第九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一九九三年《印章中的明线》获全国第四届书学讨论会三等奖,一九九○年篆刻作品获全国第三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优秀作品奖。  

朱培尔作品

在谈到创作时,朱培尔说:“蔡邕说‘欲书先散怀抱’,书法作品的境界取决于一种自然的状态,这也是作品整体自然的先决条件。因此,‘散怀’是创作的第一步,也是作品自然呈现的一种自觉呈现。王羲之也是这样,他的《兰亭序》也是在不经意之中完成的,再写他也写不出来。再写就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当然写不出原先的那种自然,写不出当时那种独特的感受。所以书法是无意于佳乃佳,一旦刻意、一旦成为有意识的行为,就会有做作的成分。不要说王羲之,其他如颜真卿、柳公权、苏东坡等,写那种比较正式工整的字,都会有一种紧张的感觉,我们觉得有趣味、有性情的反而是他们的手札或草稿,自然、率意又有变化。朱培尔认为,一个人一旦超越自己并进入到忘机与忘我之境界,他的作品可能会出现一种超越我们想象的境界。在龙门石窟,和石窟中的造像相比,造像记大多非常小,位置也很尴尬,但体现的精神都是博大的,体现出来的气势,又是宏伟的。工匠虽然没有也不可能把自己当成书法家,他们只是在佛的光环面前,那种率意挥刀,即便过一千多年,还能感受到那种让我们激动的、难以言说的激越与神圣。虽然没有多少技法和文采,但却让我们感动。虽然没有功利,但是依然虔诚。创作状态,就是书法家及其生存的环境,一件书法作品是怎么产生的。‘欲书’,蔡邕讲要放松心情,我们不可能重复或再现古人书就经典作品时的场景;我们不可能再现兰亭雅集与《兰亭序》的书写过程,这是千古绝唱。曲水流觞的场景无法再现,雅集的组织也绝非像现在这么简单。我读过一部小说《红月亮》,把兰亭雅集描写成王羲之欲东山再起刺探军事的会议,演绎成高层政治斗争的风向标,甚至还带有某种阴谋的色彩。王羲之没有权力被闲置,所以他想东山再起,如何东山再起?组织雅集,交各种朋友、了解各种信息建立良好的关系,参加雅集的很多都是高官,作者很有想象力。我的意思是,这样复杂的兰亭雅集的过程我们不能复制。包括《祭侄稿》,我们怎么可能再现颜真卿这样的人生经历呢?我们最有可能做到的是通过‘散怀’,放松自己的心情,使创作进入相对忘我的境地,进入到一个比较纯粹的境界。所以散怀非常重要,但是散怀的方式有很多种,半醉、呐喊、颠狂、静坐等都是,重要的是散怀过程必须使得心灵能够真正放松,从而创作出或空灵、或轻松、或安静、或狂放的力作。有人质疑吼书,哪知道怀素写字是绝叫,更甚!其实作品只要写得好,他的吼叫与绝叫又能怎样?莎拉波娃打球也在叫,并不影响她的球技与夺冠,这些行为其实都是一种发泄。书法史上都知道的‘颠张醉素’,张旭的颠狂,怀素‘忽然绝叫三五声’,就是书写前的放松过程,所以‘散怀’的方式有很多种。我们看一件书法作品,如果能很有趣味、很空灵、很有变化,那么他书写过程中的狂和颠,又何尝不可呢?” (文/张波)

 


虎墨沉香——潘文海、陈加林、朱培尔书法展在无锡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