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博备用网址

中国网

异乡人之鸣——张卿安的跨领域空间叙事

异乡人之鸣——张卿安的跨领域空间叙事

时间: 2023-12-19 21:28:23 | 来源: 亚博备用网址
快讯 >

在今天,剧场的概念早已不是纯粹的戏剧表演或舞台表演,它涉足各种场域,比如包括社会剧场行为及社会雕塑的概念。而剧场与空间设计的关联向来很密切,空间设计这个极具社会性的行为,在张卿安眼中则被简括为了“人与空间相辅相成的叙事”。

曾求学过戏剧、心理学与室内设计的张卿安,作为一名有10年旅美经历、从事舞台设计的青年艺术家,在空间设计领域展现了其独特的审美与空间理解,在其作品中,能够直观的感受到其对“异乡”和“跨领域”的深刻见解。

通过深入探索“异乡”这一社会议题,张卿安善于用富含模块、几何线条、隐喻的设计呈现出“异乡人”的情感挣扎与生存境遇;同时,也能够通过跨越不同媒介、不同身份将复杂的历史与当今人文肌理微缩至实体空间之内呈现。

不论是剧场设计还是空间设计,终归是在探讨“人与空间的关系”,那么空间指向为何,边界在哪,空间又将如何服务于人,这些问题,相信张卿安有了初步的答案。

波士顿Central Square Theater版“中国女人(The Chinese Lady)”剧照,导演Sarah Shin,演员Sophorl Ngin, Jae Woo. Photo by Nile Scott Studios.

舞台没有边界

旅美至今几年?旅美经历对个人创作影响最大的是什么?

张卿安:今年已经是第十年了。旅美经历对我的作品影响最大的是在寻找作为一名异乡人的叙事表述体裁与形式的同时又不甘囿于所在地主流偏好的固化模式。尤其在我搬来纽约之后,在这个国家不同族裔群体文化碰撞融合度最高的城市里,不断被驱使着想要寻找和挖掘自己更多的可能。

学习戏剧、心理学、室内设计这几个方向的初衷是什么?

张卿安:我学习戏剧的初衷可能是因为从小就被舞台表演即时性的魅力所吸引,同时学习心理学是希望能从社会科学的角度、从不同维度分析甚至共情以更好地去理解“是什么塑造了我们”。但如果说本科的通识教育经历更多是从批判思维的角度训练了我,后续求学的方向则是希望能有更多技能上的精进。在大学四年间我做过系里剧目的舞台设计、戏服制作、和舞台监督,同时也多次在校外做过学生剧社的导演。通过这些形形色色的幕后职能经历,我逐渐发现我对“人与空间相辅相成的叙事”这个更为广泛的主题充满好奇——我的理想是希望能够通过某种形式将戏剧叙事融入日常生活而不仅限于舞台——因此选择了室内设计领域进行深造。

Jarret Yoshida, Inc.室内设计. Photo by Anastassios Mentis

戏剧的学习经历,对自身舞台设计工作产生了哪些影响?戏剧内容本身与舞台设计的关系是什么?

张卿安:我在进入大学学习戏剧后读的第一本理论类书籍是彼得布鲁克(Peter Brook)的《空的空间》(The Empty Space),这本书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对于戏剧内容和空间关系的理解。同时基于我后续在室内设计领域的学习,舞台设计的过程于我是一种长期的对于表演者与观众关系及看与被看动态关系的探索、尝试与挑战。在构建故事中世界的同时,我认为舞台设计也是脱胎于戏剧文本内容另一维度的无声叙事,所有的情绪与观点蕴藏在无声的静物之中并经由表演被唤醒。我希望设计的不仅是提供演员行为发生的场地,更是我对这个空间此时此刻在故事中的表态。

毕业后除了从事室内设计外也依旧在进行戏剧相关舞台设计工作,室内设计相关的学习经历对后续的工作有什么积极的影响吗?

张卿安:室内设计相关的求学经历拓宽了我对于“人和空间的关系”的视野——在我的理解中更广义的室内设计注重美学与功能的协作,叙事则是借由对于区域和边界的建立,通过静态的颜色、材质、肌理及动态的用户体验等不同方面共同创造。有趣的是,带着室内设计的视角重新思考舞台,我发现戏剧似是站在了它的对立面——因为戏剧艺术旨在从不同维度打破边界。然而正是这种观念上的矛盾对立,激发了我对于如何定义舞台布景边界的探索:基于文学影视舞台表演中首要存在的“自愿终止怀疑(suspension of disbelief)”概念,我们不需要借由舞台布景的边界去让观众信服舞台上这个世界的存在,甚至放在任一个空旷舞台,故事皆可成立;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拓宽并赋予舞台上的置景更多的含义和功能?同时,也因为室内设计相关的学习,我经常喜欢运用一些非常用的舞台布景材料或是尝试一物多用,赋予模块化的置景更多场景转换使用的可能。

波士顿Chuang Stage版“命运之绘(The Fortune Teller)”剧照Photo by Ken Yotsukura Photography

跨领域意味着流动、互动与新的机会

跨领域在一定程度上是新与旧、地域与世界不断融合趋势下的必然结果,你是怎么理解跨领域的?

张卿安:跨领域于我而言是一种多维融合,它既可以是不同领域思维视野的碰撞,又可以是不同实体、物件、媒介的多重运用与互动。我想借由一个例子来说明。在今年年初,我联合创办了一个非营利戏剧制作公司新戏胞剧团。我们旨在能为更多跨领域跨行业专业背景的艺术家们提供创作平台。在过去的十月,我们举办了一次为期三天、集结八部独幕剧的新戏节展演活动。这次活动为我们投稿的剧作家们,有远在苏格兰的中学老师也有市政厅图书馆管理员。在我的理解中,跨领域是和而不同的多维视野、经历、学识等各个方面的流动与互动。正因为这些来自各行各业形形色色的观察使得观众们能听到不同的声音,却并未拘泥于某些固定叙事的模板里。同样,跨领域也代表着机会,感知与尝试未曾设想过的领域探索自我的新的可能。

完成一次让人印象深刻的跨领域空间设计的关键是什么?

张卿安:我认为关键在于需要尝试去打破建立在舒适区内固有思维定式的空间叙述——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脱离语境,为了标新立异而去追求特立独行,而是提供另一种视角的可能性。比如在我所参与过的家装住宅室内设计项目中,除了提供全然在客户“舒适区”范围内的备选设计方案之外,基于客户的喜好倾向,常常还会从色彩、材质、家具搭配等方面再提供一些不同风格的选项以供参考。诚然有的客户会因趋于保守而否决,但每当听到欣然尝试的客户在过目过方案之后表示“之前从没这么想过”的态度,还是会感到一丝的欣慰。我认为这在舞台设计领域同样适用。于我而言舞台设计像是拼出一幅没有标答案的拼图的过程,在确定形式、色彩、物件、材质、媒介等语汇之前思考是否还有其他的表述形式是乐趣亦是挑战。

波士顿Chuang Stage版“命运之绘(The Fortune Teller) 》”剧照Photo by Ken Yotsukura Photography

异乡人的辗转、寻觅、困顿与觉醒

在作品《中国女人》(The Chinese Lady)、 《命运之绘》(The Fortune Teller)和《我如何隐没》(How I Disappeared)中都提到了“异乡”主题,为什么对这个选题这么感兴趣?又是通过哪些方法去呈现“异乡人”的情绪状态与生存境遇的?

张卿安:在海外多年,我想“异乡人”是最贴近我自身的一种身份表述。与此同时,这种身份也具有去地域化的广泛性和时代性,与我而言,我同国内的“北漂”“沪漂”等群体并无太多本质差异,我们同样拥有对家乡的眷恋和寻找归属的迷茫和焦虑,而我们其他行为表征存在的区别只是因为我们遵循着不同城市的区域生存规则。

我负责舞台设计的《中国女人》与《命运之绘》分别讲述的是第一位从中国前往美国的华人女性经历以及一代华人与当代华人群体对于寻根、扎根、传承与爱的思考。在对整体设计方向进行概念定位时,我希望能够在兼顾中式美学的同时,意向化结合故事人物境遇的挣扎。《中国女人》的舞台设计结构有两层,底层是由金属网焊接而成的空间结构,分别组成四根屋柱及仿庭院月洞门的背景,在月洞门中间架着一面圆镜。从远处望去,月洞门及圆镜相结合又构成眼睛的意向。表层则是绸缎面料,层层叠叠包裹着舞台中心并遮住月洞门。这层柔软是困住主人公的精致的“茧”,然而那些屋柱又在提醒着这样一个西方语境凝视下假中式牢笼无声的暴力与残酷。主人公觉醒之后扯下了月洞门的遮盖,露出的镜子映照着在场的观众,旨在由此向观众发问:当我们在关注着故事里的主人公时,在更广义的现实舞台中,我们是否也正被这般注视?

波士顿Central Square Theater版“中国女人(The Chinese Lady)”剧照,导演Sarah Shin,演员Sophorl Ngin, Jae Woo. Photo by Nile Scott Studios.

《命运之绘》的舞台设计主要由层层叠叠的线帘和舞台中央垂挂的雪纺构成。线帘似雨,让人联想到部分故事发生地江南的湿润;又似水墨画中层峦叠嶂的山峦,使整个舞台包裹在一副展开的山水画中。垂挂的雪纺则是另一幅纵向展开的卷轴,雪纺上金色的图案向舞台地面各处延伸,像是从二维画面延伸至三维空间的树根,又从意向上指代一代代华人生命的延续。

波士顿Chuang Stage版“命运之绘(The Fortune Teller) 》”剧照Photo by Ken Yotsukura Photography

《我如何隐没》是一部灵感来自于卡尔维诺的《看不见的城市》的集体编创的傀儡戏作品。我负责共同编写及参与道具设计制作的篇章讲的正是一个初到纽约的主人公的心路历程。因为是傀儡戏,所以我采用了一个相对童趣的视角,描绘主人公旅行箱里的世界。之所以选择旅行箱的创作角度,灵感也是源于“异乡人”身份的动荡与漂泊。能定义我们的“家”的一切随着我们的辗转需要不断被重新打包、拆开、再打包……执意想在异乡寻找“根”的主人公向往蒲公英的人生,因为它们可以随遇而安落地生根。箱子里的世界是主人公的曾经,有骆驼走过的沙漠,有高地升起的月亮与星空,有像迷宫的镜城,这些曾经变成了主人公的血肉与习惯,而主人公总是想在异乡寻找曾经的影子,寻找所谓归宿感的幻影。最后的最后,主人公脱下了身上所有的标签与束缚,找到了自己的答案——我想对于异乡人,“寻觅”也许是一生的课题,而城市更迭间,归属感最终在我们自己心中。

“我如何隐没(How I Disappeared)”2022版剧照,于纽约HERE Arts Center

接下来张卿安会给一个由卡夫卡的《饥饿艺术家》为灵感的原创作品进行舞台设计。张卿安也将在其联合创办的非营利戏剧制作公司(新戏胞剧团)中,制作探索戏剧艺术边界、聚焦当下缺乏探讨的社会议题的作品,未来会兼顾制作、创作与设计多方面,制作非传统剧场模式的作品,继续从主题和设计角度探索剧场以外空间就地叙事的新可能。

张卿安,旅美跨领域空间设计师及戏剧制作人,非营利戏剧公司新戏胞剧团 Cellunova Productions, Inc.联合创始人,舞台设计青年艺术家。其作品专注探索与身体表现性、实体材质、及空间体验的戏剧隐喻化叙事。主要舞台设计作品包括“中国女人(The Chinese Lady)”“命运之绘(The Fortune Teller)”“The Imported Bridegroom: The Musical”等。其联合主创傀儡戏作品曾在包括位于纽约的著名独立剧场New Ohio Theatre、Rattlestick Theater及HERE Arts Center进行展演。其摄影作品曾入选纽约The Black and White Gallery群展及加拿大InFocus摄影群展。

异乡人之鸣——张卿安的跨领域空间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