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博备用网址

中国网

新书推荐|赵洪波的《富春山居图:画中之兰亭》

新书推荐|赵洪波的《富春山居图:画中之兰亭》

时间: 2023-12-21 15:27:46 | 来源: 亚博备用网址
快讯 >


赵洪波著《富春山居图:画中之兰亭》

《富春山居图》的绘画内容主要是山水,这里栖居着中国人对真、善、美的不懈探索和追求。此间的“山水文化”早已跳脱出了地理、地貌意义上的山河湖海,而寄托着中国文人的精神诉求。

近日,由赵洪波所著的《富春山居图:画中之兰亭》在河南美术出版社出版,该书系“读懂中国画”丛书的又一力作。该系列丛书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原院长范迪安作序推荐。


作者以媒体人敏锐的视角,带领读者深入富春山水,既“远观其势”,又“近察其妙”,仔细品赏画卷中的每一处山石、林泉、草木、人物,认真探寻画面背后的文化和美学涵义,笔墨之妙、留白之韵、山水哲学、君子之树、沙洲的意象、孤山的意境、火殉的伤痕、弹幕的遗憾......这些问题在该书中都得到了轻松有趣的解答。

黄公望有诗云:“入山眺奇壑,幽致探何穷”。就让我们跟随赵洪波的文字,一起来一场富春山水的深度美学畅游吧:

该书作者:赵洪波

探寻《富春山居图》中的天机和秘密

——谈《富春山居图:画中之兰亭》的创作  

赵洪波        

《富春山居图》是中国绘画史上极具里程碑式的传世名画,可谓是水墨山水画的巅峰之作。这幅画卷就像一座神山一样矗立在历史中,后世有缘读懂它的人们无不由衷地赞叹、痴迷、顶礼膜拜。

明代画家董其昌在《富春山居图》上题跋说:“吾师乎,吾师乎,一丘五岳,都具是矣。”清代文人邹之麟读完画卷欣悦地留下题跋:“至若《富春山图》,笔端变化鼓舞,又右军之《兰亭》也,圣而神矣。”乾隆皇帝错认《富春山居图》子明卷为真迹,把它当作“人生伴侣”,和画卷“形影不离”,在上面写下了五十多处“日记”,吐露一位皇帝的心路历程。清代藏家吴洪裕有万贯家财,但遇到兵荒马乱逃命时,却只带上了《富春山居图》。及至临死时,还要火焚画卷,想在另一个世界拥有它。

我读《富春山居图》的时候经常想,画卷到底有什么魔力?为什么历史上那么多的文人、墨客、藏家甚至皇帝都为之痴迷?为什么大家跨越时代的鸿沟依然欣赏它、赞美它、临摹它?这几年,我沉下心,一遍遍地阅读黄公望流传下来的文字和画作,仔细揣摩和品味画卷的每一处细节,甚至去浙江杭州富阳、桐庐一带现场实地去考察黄公望的足迹。有时候,读着他留下的诗文,或是在富春江边散步时,我恍惚感觉穿越回了元代,面对面见到了黄公望,和他做了“忘年交”。当我努力走进黄公望内心深处后,我似乎更多地读懂了画卷。《富春山居图》之所以成为六百多年来传世的神作,被人们当作至宝、圭臬,那就是因为画卷背后有着深厚渊远的中国山水文化。

我想把黄公望告诉我的话,还有画卷的天机和秘密都和盘托出再转告更多的人们。恰遇河南美术出版社邀约,要我参加其品牌书系“读懂中国画丛书”的创作,我愉快地开启了《富春山居图:画中之兰亭》这本书的创作之旅,我最朴素的愿望就是希望当代更多的人们能够读懂富春山水背后的深意和“道”理,从而启迪或治愈自己的人生。

《富春山居图》画卷的主要内容是山水,这里面栖居着中国人对真、善、美的不懈探索和追求。中国古代很早就形成了独特的山水文化。书中,我和读者一起在中国传统哲学的视野下,回顾中国的山水画史。先秦时代,孔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孔子认为,人们通过徜徉于山水间就能获得快乐和力量,从而变为智者和仁者。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读山水画,理解这两位先哲讲述的山水哲理对于我们读懂画卷会非常有帮助。

中国山水画自魏晋萌芽,经由隋唐、五代、宋代到了元代,经由黄公望为代表的“元四家”的努力,风格出现了转型性的巨变。

黄公望笔下的山,“峰峦浑厚,草木华滋”,呈现远尘绝俗的独特意境。《富春山居图》中的水,因为黄公望着笔不多,许多人读画时候不注意欣赏。书中却从历史上的画水法一一比较,在温习美术史上各种各样的水的画法后,黄公望淡墨渲染,甚至空无一笔的“空水法”便独树一帜了。

水墨山水,没有颜色,许多读者或许感觉不如青绿山水艳丽,堂皇,但读完这本书,却会对此有全新的认识。绘画在宋元时期发展到无色之境,意境淡远的水墨逐渐取代了繁华绚烂的青绿成为绘画的主流。老子曾对色的世界评价道:“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色的世界是表象的,黄公望在《富春山居图》里抛弃了颜色的五彩缤纷,就剩下了笔墨酣畅和元气淋漓。

《富春山居图》中,浑厚华滋的山林里还隐藏着深厚的隐逸文化,这也是最吸引历代文人之处。黄公望在《富春山居图》题跋中说:“至正七年,仆归富春山居。”这句话明确传递了黄公望归隐山林的事实。“隐逸”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中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也是中国历代文人内心最渴望而最难及的一种理想

《富春山居图》中,黄公望总共画了四位渔父,在整幅画卷的点景人物中占比最多,可谓画卷中的“男一号”。传统文化中,渔父可不是普通的打鱼的人,他带着文人隐逸的理想常常出现在文学艺术中。《庄子 杂篇》中就记录了孔子和渔父的许多对话,孔子在聊天的最后和渔父说:“今者丘得遇也,若天幸然。先生不羞而比之服役,而身教之。”在渔父面前,孔子都感觉受到了启发和教育。中国绘画从一开始就带着浓厚的渔父情节,我们在书中能看到,王维的《辋川图》,许道宁的《秋江渔艇图》,郭熙的《早春图》等众多古代名画中都画了许多渔父。画卷中其他的点景人物,还有樵夫,高士,行者,他们都不是普通山水画中的风景点缀,而是一个个活泼的生命,是黄公望一生的体悟和理想的化身

美术史上的传统看法认为,《富春山居图》里黄公望画了八位点景人物。在《富春山居图:画中之兰亭》书中,我提出了迥异于传统观点的“第九位神秘人物”。详细的解读中,中国古代绘画中隐藏得最深的黄公望自画像悄然而出。黄公望在著述《写山水诀》中曰:“皮袋中,置描笔在内。或于好景处见树有怪异,便当模写记之,分外有发生之意。”书中的解密,呼应了这段文字记载,让大家六百多年后,找寻到了爱和读者做游戏和捉迷藏的黄公望。

“开门尽松桧,到枕皆丘壑。”书中我们能实景找寻到黄公望隐居的地方,亲身体验让人羡慕的山居生活。当您沉浸画卷中,也仿佛隐身世外,走进富春山中,黄公望就和您坐在“小洞天”外,焚香品茗,共望栏外一江春水。

读《富春山居图》,仅在山水中读出隐逸文化,还终究没有道尽画卷的全部精神。古人在山水中是讲究“澄怀观道”的。魏晋时,宗炳在《画山水序》中就说:“圣人含道映物,贤者澄怀味象。至于山水质有而趋灵。“宗炳告诉我们,自然山水是道之呈现的最好载体,人在山水之中是可以体悟道的。

黄公望一方面是潜心艺术的画家,一方面是大彻大悟的大痴道人。他隐居富春山,皈依全真教之后,更是洞悉了道门之妙。山水,在他信仰的视角下,不仅仅是自然的空间,更是寄寓了人类美好理想的洞天福地。

《富春山居图》后段画卷中有一片沙洲样子非常独特,因为富春江水的冲刷,它在画面上呈现成一块高高的平台。这种台地形状的沙洲在古代绘画中很是少见。譬如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宋徽宗的《雪江归棹图》中,都有常见的沙洲样子,唯有这种台地样子的沙洲不常看到。黄公望为什么要把沙洲画成平台的模样呢?书中,在翻阅黄公望所有画作和浩如烟海的历代山水画后,指向了一个主要的关联原因,那就是这个平台类似于道家的视觉符号——悬圃。笃信全真教的黄公望在画卷中把飘零空寂的沙洲当作了修仙悟道的圣地。

《富春山居图》画卷结尾处孤峭挺拔的高山非常奇特,寄托着黄公望孤寂的心灵。道家经典的《内经图》中,也有一座孑然独立的山峰,和画卷上的孤山神似。书中,在分析黄公望另一幅山水画作《九峰雪霁图》后,将《内经图》上的“巨峰顶”和孤山建立联系,让您感受到画卷中萦绕的仙灵之气。元代诗人张宪曾作诗:“笔端点点皆清气,谁道痴翁不解仙。”当我们透过富春自然秀美的山水,读懂了黄公望隐藏的道和信仰,进入到富春的仙灵之境,我们才算读懂了《富春山居图》。

黄公望有诗曰:“入山眺奇壑,幽致探无穷。”古往今来,太多的人们在山水之中找到心灵的归宿。当人们置身于山水之中,就是把个人渺小的身体和生命放置到了浩瀚永恒的宇宙之中了。富春的山水世界,没有尘世的庸碌、混乱、残酷,这里可行、可望、可居、可游,有林泉之志,烟霞伴侣,有山涧清风,江上明月。在富春山下,一江春水之畔,我们尽可以澄怀观道,“望峰息心”,安置自己的心灵与情感。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原院长范迪安为“读懂中国画”丛书作序推荐原文:


读懂中国画,让美的种子播撒中国大地

                 范迪安(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 中央美术学院原院长)

河南美术出版社策划出版“读懂中国画”丛书,我深感高兴,这是兼及加强美育与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在图书策划出版上体现了鲜明的时代定位和新颖的创意。

这些年来,美育成为社会的文化热点。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们更加向往精神世界的丰富,在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中,对美的需求日益增长,因此,加强美育,以更多方式使家庭美育、学校美育、社会美育的水平都得到提高,需要综合施策,开辟新途。策划出版好具有美育意义的图书,特别是打造美育精品图书,便是将美育落到实处的行动。这套丛书面向普通读者,以传统文化为依托,以美育精神为内核,带领读者走近中国画艺术的堂奥,走入中国画经典的深处,让人在欣赏艺术的过程中领会美的创造、感受美的魅力、得到美的熏陶,这是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以美培元的有效方式。

美育思想始终流淌在中华五千年的文化血液之中。在汉末魏初之时,“建安七子”之一的徐幹便在其论著《中论》的《艺纪》篇中写道 :“美育群材,其犹人之于艺乎?”这里的“美育”虽与现代美育精神在含义上有所出入,但古人将“艺”融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培养方式中,可以说将美育与塑造“君子”的完美人格结合了起来,这与现代美育在深层内涵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把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变成美育资源,也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中国古代绘画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丰富的传世中国古画可以说是美育资源的最大富矿。怎样开发这一富矿?对古画的精读、细读极为重要。但在过去,对许多中国人来说,只闻其名,不见其画。近些年来,人们通过博物馆、互联网、出版物可以看到更多古画,但是在精读、细读中国画方面,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清明上河图 :宋朝的一天》是“读懂中国画”丛书中的一册,我率先读到,很受感动。首先,此书是真正在读画,是往细处看,是往里面读,细嚼慢咽,营养身心。其次,图的使用和展示都很好 :细节图足够清晰,让读者看得过瘾 ;局部图与解读配合十分紧密,看到一个画面,当页就是其解读文字,不劳读者翻页寻找,读画过程十分舒服。中国古代读画如是一种文化朝圣的仪式,往往择天朗气清之日,于明窗净几之前,焚香沐手,展开长卷,以“赏”和“品”的方式远观其势,近察其妙,通过反复的“观读”应目会心,尽抒逸兴。今日以出版物为读画媒介,虽不及古人读画更具仪式感,但知识含量可以更加广博,古画细节可以放大呈现,足以让人详阅深读,走进画作的世界。为此,此书不仅是“读懂中国画”丛书的样本,也是当代人读懂中国画的很好尝试,这套丛书的后续出版令人期待。

美育的可贵,在于润物细无声。从普通人的好奇心出发,将古画中一般人看不懂、看不透的细节设置为锚点,兴致盎然、细致入微地为读者解读,将思想性、人文性和实践性蕴含其中,真正体现新时代美育的特点,将会得到不同阶段的学生以及成年读者的喜欢。愿这样的读物更多一些,为提高社会公众的审美修养和人文素质增添力量,让美的种子播撒中国大地。



新书推荐|赵洪波的《富春山居图:画中之兰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