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bo88备用- 歌德学院(中国)举办媒体见面会并以“2011/2012APP艺术奖精品展”启动25周年庆

亚博备用网址 | 时间: 2013-03-07 08:40:50 |
文章来源: 亚博备用网址

作为首家在华的外国文化机构,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中国)自1988年建院以来已经走过了二十五年的历程。2013年3月5日,值歌德学院总秘书长约翰内斯 艾伯特(Johannes Ebert)首次来华访问之际,歌德学院(中国)举办媒体见面会,并以“2011/2012APP艺术奖精品展”启动25周年庆。

过去的二十多年来,歌德学院在华的工作重点随着中国文化大环境的发展发生了显著变化。建院之初,歌德学院在中国的工作范围仅限于推广和教授德语,此后,它的工作范畴不断扩展,开始在各个领域开展文化项目,也通过图书馆等向中国民众介绍德国当前最新的信息。歌德学院的合作网络越来越广,形式丰富多样,不断推出的特别项目也广受关注。

与此同时,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歌德学院也十分重视在中国的发展以及与中国合作伙伴的关系。现任歌德学院总秘书长约翰内斯艾伯特先生在上任仅仅一年之际,就开始了自己的第一次中国之行,足见中国在歌德学院全球网络中的重要性。

为了庆祝建院25周年,歌德学院特别选定了“连。知。信。”这一主题。“连”,即相互联系,这是人们相互了解、彼此熟悉的根本前提。歌德学院致力于成为沟通中德两国文化界的桥梁。

通过25年的努力,歌德学院在中国的合作网络已遍及全国,通过歌德语言中心、德国信息与德语自学中心、“学校:塑造未来的伙伴(PASCH)”等项目以及设立文化项目联络人等努力,文化交流不仅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进行,也延伸到了其他重要地区。目前,这一网络还在不断扩大。长期以来,歌德学院也一直在中德两国的学者和艺术家之间牵线搭桥,为他们提供前往对方国度参观、访问和驻留的机会。2012年,歌德学院邀请十位中国年轻策展人前往德国参观第十三届卡塞尔文献展,帮助他们近距离地了解当前国际艺术界的最新发展趋势。2013年,歌德学院为德国艺术家、作家提供在中国不同城市的驻留机会。目前,著名国际编舞家康斯坦扎马克拉斯(Constanza Macras)正应邀首次访问中国,主持与中国舞者、演员的编舞工作坊,通过这一机会,她也将了解中国舞蹈界的现状,以便今后更好地开展合作项目。

“连”只是第一步,有了沟通的渠道,双方还需能够相互倾听,换位思考,从而理解对方的观点,即“知”。促进不同文化间的相互认知、相互理解,一直是歌德学院的使命。

2011年,在欧盟文化中心合作组织的框架下,歌德学院联手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和丹麦文化中心,出版了中英双语著作《中欧文化交流与合作实战指南》,通过对两地在文化项目执行过程中不同的理念和操作手法详加解读,为中欧文化工作者提供了详尽的指引。促成相互理解最好的方式就是对话,近些年来,歌德学院促成了多场中欧知识界、学术界和艺术界精英的直接对话,2012年在柏林新哈登贝格城堡举行的中德对话论坛“为何我们互不理解”和2013年初刚刚在北京举行的北京、慕尼黑、伦敦三地视频对谈“收听世界:描绘民主地图”便是两个最好的例子。2013年也是德法爱丽舍条约签订50周年,歌德学院将作为合作伙伴之一,参与组织以“和解的策略”以及“记忆”为主题的一系列活动。在促进信息沟通、相互理解的过程中,现代传媒是重要的手段。2007年启动的中德双语网站“中德文化网”一上线,就迅速成为文化讯息的汇集地,也成为了中德文化以及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平台。进入2013年,中德文化网与歌德学院中国网站正式合并,希望以新的形式更好地参与并激发中德两国之间的文化讨论。

歌德学院中国分院院长安德思(Peter Anders)认为:“成功的相‘知’是深化对话的前提,这也是歌德学院‘连。知。信。’这一主题的理想,即达到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最终能够共同建设更好的世界。”

根据德中两国之间的协定,2013/14年将是中国的德语年。3月4日,艾伯特先生代表歌德学院与中国教育部签署了《关于在教育领域开展合作的谅解备忘录》,双方约定在德语年的框架下在教育领域,尤其是推进德语教师力量培训、职业教育、德语在中学的推广等方面加强合作。艾伯特先生在签署仪式上讲到:“我相信,伴随着这一备忘录的签署,我们又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共同迎接挑战。我祝愿双方合作成功,并坚定地相信,这将为中德之间的友好关系添砖加瓦。”

“连。知。信。”这一主题体现了歌德学院文化工作的根本策略,即“合作”。此外,综观歌德学院的各类活动,我们不难看出,它始终致力于探索和实验,力求将当前最具创新和实验精神的高质量艺术作品带给观众。歌德学院的文化活动一贯不以赢利为目的,许多活动都无偿向公众开放。以近期的活动为例:时下盛行第三方应用程序APP,它不只是简单的应用程序,也包含许多独具匠心的艺术设计。针对这一趋势,歌德学院引进了德国权威的媒体艺术中心——卡尔斯鲁厄艺术和媒体技术中心(业内简称它为“ZKM”)的“2011/2012 APP艺术奖精品展”,该机构自2011年起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征集APP并评选APP艺术奖,旨在鼓励全世界的艺术家开发具有创新性的原创APP,并借此开拓新的艺术话语和参与空间。此展览于3月5日在后山艺术空间开幕,卡尔斯鲁厄艺术和媒体技术中心的总策展人伯尔尼哈德﹒希瑞(Bernhard Serexhe)到场,展览持续至3月17日。

同样颇具创意和实验精神的项目还有旨在努力揭示潜意识加工过程的表演艺术项目“展现珍贵记忆”。该项目的发起人为德国著名表演艺术家和音乐家碧丽霞(Blixa Bargeld),他创建了“崩溃的新建筑乐队”并担任主唱。该项目的基本构想源自记忆的虚构性这一理论前提,即记忆不仅限于对感受的客观记录,还是一个将所经历的事情虚构化、将一个画面或一段文字加以美化的过程,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记忆开始变得珍贵。去年12月至今年2月,歌德学院协助碧丽霞以问卷调查的形式收集了近200个中国人的珍贵记忆。目前,碧丽霞先生已到达北京,在今后的十几天内,他将带领刚刚在本地挑选出的中国演员,与中国即兴音乐家颜峻等合作,对这些记忆进行诗意化的加工,最终创作出一台表演艺术作品。公众将能在3月15日和16日在北京“9剧场”TNT剧场观赏这一作品。“展现珍贵记忆”自1994年在柏林首演后,已先后东京、大阪、斯德哥尔摩、伦敦、马德里等地演出,此次的中国版本值得期待。

回顾过去,聚焦现在,畅想未来。朝气蓬勃的歌德学院愿与中国伙伴一起,共同展望世界的下一个2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