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大恺:艺术教育要走出自己的特点

时间:2009-04-15 18:40:47 | 来源:设计

ID为15685的组件出现问题!

2008年9月5日下午, “世界同梦·中国艺术贺奥运”——杜大恺、王家新、周昌新联合艺术展在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美术馆举行。杜大恺教授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从事艺术教育,亲历中国艺术的重要转折、变移、困惑和进步的。在此次展览中,杜大恺教授接受了我们的采访:

杜大恺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

办展:要为奥运做点什么

记者:本次展览国画、书法、重彩油画同时展出,三人三种艺术形式的展览初衷是什么?

杜大恺:也没有太多的想法,很简单,周昌新是我的学生,王家新是我们的朋友,大家一起办展,邀我参加,我说行,就参加了。

记者:您希望通过本次展览向大家传达哪些信息?您认为作品是如何切入“人文奥运”主题的?

杜大恺:关于奥运,我们的想法也很简单。我觉得奥运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是整个国家的盛典。在北京比赛,我们作为画家,也想为奥运会做一些什么,展览从8月6号开始到26号结束。我们用自己的能力为奥运办点事,也算是对奥运会的一点点贡献。

设计与艺术:二者互相辅相成

记者:您从上个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从事设计教育工作近30年的时间,能否从您的经历来谈谈这三十年来设计教育的变化以及对当前设计教育的看法?

杜大恺:我们处在设计的边缘,以前是属装饰艺术系,应更倾向于艺术。我个人始终认为艺术与设计是不能分得那么截然的,在任何时候我们从语言角度来看,艺术对于设计是有意义的,特别是现代艺术设计在背后起到一个很大的语言选择的机会和借鉴。设计本身还有一个功能的问题,反过来讲,当设计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它的社会覆盖面大了以后,又会影响艺术,二者相辅相成。我认为无论是设计学院还是原来的艺术院校,之所以发展为几乎共渗的状态,这是两个专业本身谋求发展的必然,这两者自者在同一个学校相互影响,形成一个很好的,良性的,符合文化生态的状态。

装饰艺术:艺术与设计语言选择的支撑点

记者:从您亲身的感受谈谈装饰艺术教育这三十年来的发展?

杜大恺:我们已经取消了装饰艺术这个专业

记者:但它还是融入到了各个专业……

杜大恺:应该是装饰艺术审美的追求,不论是设计中间还是艺术之间都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但把它完全独立起来成为一个装饰艺术我觉得不太符合这个时代对设计、对艺术的理解。我们学校自和清华合并后就把装饰艺术截至了。原来是装饰绘画。现在已经分化为壁画、环艺、家具等专业,现在分工越来越细。当时社会需求量少,才综合起来的专业。现在是行业管理,装饰艺术这个概念变得没有范畴。

记者:我们的学报现在还是叫装饰

杜大恺:哎,是的。现在在画的装饰画,什么叫装饰画,其实很难界定。但从审美的角度来讲装饰它的尊贵性,语言规则性,无论对设计还是对绘画都有一定影响力,它实质上是它背后语言选择的支撑点。

艺术教育三十年:走出自己的特点,向丰富性发展

记者: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各行各业都在思考总结三十年的发展史,作为艺术教育,走了过三十年,您怎么看待这些年的发展?

杜大恺:艺术因为涉及到文化,显得较为复杂化。我觉得中国的艺术确实处在一个转折时期,如何适应现在发展的形式,各个高校都在探索。哪个学校完全合理,哪个学校比哪个好现在很难说。说的复杂点就是学校应该有自己的个性,但是中国现在社会的制度对学校个性的发展有规范的意义。怎样在现有的体制下,寻求某一个学校的有一定的个性发展,那么这个学校可能更合理性。因为学校即有全球性,有国家性,又有地方性。所以在专业设置、教学方式有自己的不同,在这不同中逐渐的合理化,形成艺术教育的丰富性、不规范性。

记者:自99年与清华美院合并,就您的感受,谈谈对此的看法?

杜大恺:这个问题应该没有讨论的意义,我们应该考虑并入之后怎么来选择放在一个艺术教育格局里面,它有什么样的特性,选择一个不同化的方向。合并好或是不好是没有意义的,作为问题存在反而不合理,还是纠缠在历史情结中。

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