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绘画

在王克举“见山见水”油画新作展中观心观意

亚博备用网址 | 时间: 2014-12-07 12:44:50 | 文章来源: 亚博备用网址

嘉宾现场合影

2014年12月6日,由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主办、方圆美术馆承办、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先生学术主持、贾新伟女士策划的“见山见水——王克举油画新作展”在北京798方圆美术馆启幕。

王克举教授作为中国表现性绘画的重要代表,多年来,始终保持着强烈的创作冲动,不断地走向自然,走进大地深处,开拓个人化的表现空间。在这种艺术热情特别是一种近乎于疯狂、痴迷的艺术追求背后,艺术理想与观念在支配着他的行动,正是对中国油画、中国艺术当代形态的长期思考。真如本次展览的学术主持,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所说:“他意识到中国油画已经到了应该更鲜明地彰显文化自觉与自信的时代,只有脚踏实地的站在中国的土壤之上,在中国社会的现实情境之中,在中国本土的自然景观与生命物象面前,表达最真实的心灵感悟,才能真正得到风貌的收获。”

观众在佳作前驻足

观众拍摄作品

此次展览集中展出的是王克举教授创作于今年的30余件新作,多为大尺幅作品,情真意切,气势撼人。“见山见水”的展览题目再一次将我们引入中国山水画的空间联想,申明了艺术家的思想与观念神髓:借西方传统的油彩媒介、技术语言将东方意趣跃然目前,以俯仰自得的节奏化了的视觉语言阐释中国人独特的宇宙感。在这一点上,王克举教授并未选择“再现自然”这一相对更为简单易行的方式,而是自始至终在风景中借助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传达自身对自然、社会、时代的认知与理解,艺术创作成为了他的生存方式、思维方式、体验方式。通过这个展览,不难寻得艺术家“即景兴象”、抽丝剥茧的东方智慧,以及“物我两忘”的内心质地。

近十年来,王克举教授每年都要花大量的时间走向大地,体悟自然山川的蓬勃气象和乡野田园的春华秋实,大地是他的创作空间,因此,他的作品展开了宽阔的视域和丰茂的内涵。他与自然的相见犹如不期而遇的邂逅,从眼见到心见,从见自然形貌到见生命内涵,我们也从他的作品中见到他的意志、才情与精神。他画面中的形象充满了来自自然的生动感,他的作品在写生和创作之间,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表现方法,找到了通往自然同时也充分表达心灵的道路。正如艺术家本人提到的:“我画高粱、玉米地、柿子等这些植物是对生命状态的一种再现,因为这种生命状态会使你佷感动,于是在画中也就会有生命的灌输。很多人会觉得绘画中一定是要表现一件事情,而往往其实表达的一种情绪与感悟。这种情绪有时候是高亢的,有时候是激烈的,有时候是平静的。这就是我们对于每一个地区,每一个事物所画每一张画时产生的一种不同的感觉。”

观众欣赏作品

 

观众拍摄作品

他的写生既不是一味的猎奇,也不是特殊风光的采集,而是书写和追踪眼前的生机,在转换成心中的画意,来实现某种创造的表达。他让绘画在山水田间发生,常常以浓艳厚重之色揭示大地百态,作品里有一种源自土地深处的感情。他的天性与山川、流水、树木想通并合谋,从他的油画中便可看出。他较多的采用近景构图掩映远处的村庄和山峦,毫无刻意的就产生了空间变化。这与宋代的偏角山水以近景局部衬托远景的方式异曲同工。《桂林一秋之美》这幅作品亦是如此,色彩保留了一贯的浓厚和典雅,就如同桂林经典的青绿山水一样锦绣舒展。近景的枝干线条充满张力,讲究抽象的形式感,又追求内在的灵动,似乎有一种诗意油然而生。

观众观看王克举写生历程

展览现场

他在绘画过程中注重观察与提炼,描绘与表现,塑造形象与塑造画面相辅相成,一方面努力捕捉自然物象的生态状貌,另一方面在画面上更为强烈与更为集中地进行形式的探索,因此他的画面有强烈的形式构成之感,点、线、面和色调、笔触、肌理交织成为丰富的结构。他的油画越发的着重表现语言和图像方式的建构,努力主动地把握画面的生成,在绘画的过程中通向绘画语言的实现,达到观察与提炼、描绘与表现、塑造形象与营构意境的统一。王克举坚持把“创作”的现场摆在田头,坚持在“现场”完成每一件作品,使每一件作品拥有独特的价值,成为一种种生命存在的形态,也形成了他艺术方式的风格。在“见山见水”的油画创作中,我们得以观心观意。据悉,展览将延续至2015年1月6日。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多彻斯特海风》2014年

《桂林-烟雨》 2013年

《徐徐海风吹》 2014年

凡注明 “亚博备用网址”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亚博备用网址”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亚博备用网址,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